唯有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才能滋潤文化的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彰顯出產品的內在本真。探索人類文明之火的源頭,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用那“蔚然壯觀”的彩陶,妙筆生花,描繪出燦爛亮麗的文明霞彩,創造出鮮活生動的仰韶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之邦的濫觴。
唯有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才能滋潤文化的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彰顯出產品的內在本真。探索人類文明之火的源頭,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用那“蔚然壯觀”的彩陶,妙筆生花,描繪出燦爛亮麗的文明霞彩,創造出鮮活生動的仰韶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之邦的濫觴。
循著“發現仰韶”的足跡,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現100周年,也是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把7000年前遙遠的歷史變成立體生動的、具體可觸摸的文明。仰韶酒業策劃開展“百年仰韶”系列欄目,從彩陶器皿、彩陶紋飾、仰韶故事三個角度重識仰韶,通過解讀仰韶彩陶的閃光點,探索華夏民族的文明軌跡,尋找早的“中 國”。
近年來,在河南大地,隨著仰韶彩陶坊酒的流行,人們不止對杯中美酒嘖嘖稱贊,對盛酒的瓶子也越來越感興趣!“尖底的怎么放桌子上?”“這個葫蘆形的酒瓶有什么說法?”......
上一期,我們已經對小口尖底瓶進行了介紹。在仰韶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中,除了讓人過目不忘的彩陶經典小口尖底瓶外,同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以魚紋、葫蘆等為特征的“魚紋葫蘆瓶”。
這一期,帶你探索:7000年前,智慧的仰韶先民們,為什么把陶瓶設計成葫蘆的形狀?
彩陶葫蘆瓶的起源
在傳統文化中,葫蘆的象征意義有許多。在楚雄州葫蘆吞口中,有一個在葫蘆瓢的下腹部畫上了象征陰陽合體、天地萬物所由化生的陰陽太極圖,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想法,認為葫蘆孕育宇宙;而有學者認為,太極圖的原形是由交瓢飲演變而來的。
吳山先生曾經提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居民,早先很可能利用自然形態的葫蘆果殼,作為器皿使用”,劉堯漢先生后來也進一步提出:“我們根據民族志資料可以推斷:世界上凡事遠古曾生長葫蘆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容器之前,曾先使用天然容器一一葫蘆”。
我們通過遺址考察和史料記載推測,原始先民還在采集階段就可能開始用野生的葫蘆作為容器了。而在先民使用了一段時期的自然容器后,開始模仿這些物體的形狀,創造出許多各種用途的陶器。
模仿,可以說是人類具有的一種本能性的心理機制和趨向。人們驚訝地發現,人類在還沒有發明出陶輪時,就依靠手工的“捏塑"、“盤筑"等手法,去實現難度很大的、需“嚴格繞中軸線旋轉"的成形之構想。顯然,在早期陶器中出現的大量接近于環繞中軸線旋轉的球形葫蘆狀或半球形瓢狀的造型,產生于受球形器物的啟發或直接對葫蘆器的有意識的模仿。
尤其明顯的是那些被考古界稱之為 “瓠蘆壺”的球腹器以及瓢狀的缽,都具有典型的外形模仿特性。后人在對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察中,就發現了當時葫蘆的種子的遺存,這說明當時先民早已人工培養和利用了自然葫蘆
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及寶雞遺址的出土陶器中,許多模仿葫蘆及球形器的陶壺、缽、罐、瓶和陶盆等,便是實在的例證。在此,對自然生命及物象形式的模仿,并非僅為了實用的目的,其中蘊涵著某種執著的思維與觀念,即相信某種形狀的物質與某種神秘的生命力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相信通過掌握和運用這類形狀的器物,就可以獲得它的屬性和能力,在自然或人造的物質形態上投射了人的想象、期望、認知及信仰。
這些地區出土的葫蘆瓶以其造型與紋飾的有機結合,展示葫蘆的文化寓意內涵,展示它們在文化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作用。葫蘆形造型的陶器和葫蘆形紋飾形式,也延伸至馬家窯文化,直至甘肅、青海的一些地區,它們以不同的形式而存在,但卻展示著與仰韶文化葫蘆瓶及其紋飾特征一脈相承的作風,展示著共同的寓意與內涵,并進一步地延伸與發展,成為寓意深長的獨特紋飾形式,在文化史的長河中閃放異彩。
同時,葫蘆也是古代用于宗教祭祀的重要禮器。
彩陶葫蘆瓶的象征意義
陶器生產適應了人們各種不同儲備和生活的需要,陶器經過火的燒煉,表面堅硬而光潔,它上面的制作印痕可以經歷歲月的消蝕而不易被磨滅,從而成為保存記憶,用于記事和思想傳達的媒介和載體,它的發展又成為一種書寫與繪畫相并存的文化表達方式,它的廣泛存在也成為人類文明與發展的歷史見證。
葫蘆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十分神奇的色彩。神話傳說中葫蘆有“化生萬物”的本領,還與天地起源相聯系。在道家文化中葫蘆被成為“壺天”,意思是裝有天地日月的器物。新石器時代有許多葫蘆形彩陶瓶的發現,說明這些彩陶瓶是當時人們的日用器皿,當時這些造型主要是按葫蘆的原形而造型,反映了葫蘆作為重要的農作物和被栽培的歷史,顯示了葫蘆作為日用器皿的廣泛程度,也反映了先民的葫蘆崇拜。
葫蘆形彩陶瓶反映了新石器時代的先民在造型和繪畫方面的想象力,不僅具有重要的美學意義,本身也有著傳達信息的功能。彩陶造型選擇以葫蘆形為其主要的造型手段,與圓形器物可減少碰撞損失有關,也與其所表達象征寓意是分不開的。彩陶以葫蘆形造型是葫蘆形器皿的繼續和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西北地區一些偏遠的村寨,還有以葫蘆為飲水器和其他日用器皿。
先民以葫蘆形為其基本的形態,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使彩陶出現了平底器、尖底器等不同造型。彩陶盆形態取葫蘆底部形態而造型,為增強口沿強度而增加了翻卷的唇邊;有的彩陶壺造型取葫蘆形的一部分、以葫蘆凹陷的部位為開凵,利用葫蘆的天然特點,以便于食物的保存和使用;一些彩陶瓶則取葫蘆形的大部分而造型,例如為了增加使用的方便性,使頸部更加凹陷,這樣的造型同時也提供了紋飾表達的空間方位。
中 國彩陶摹擬人形造型,擬動物造型,模擬植物葫蘆的造型,都是給陶器以生命的象征,陶器上的紋飾不僅賦予了陶器的美感特性,更增強了陶器的生命蘊含,表現了葫蘆形彩陶瓶的象征寓意。
作為遠古國寶,這些典型的魚紋葫蘆瓶的形態、大小各異,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看不到的,經典的葫蘆器型,豐富神秘的彩繪,其設計獨特,造型精美,讓人拍手稱妙,考古界和文化界一直在進行研究,且從未停止過。(來源:河南日報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