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才能滋潤文化的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彰顯出作品的內(nèi)在本真。探索人類文明之火的源頭,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用那“蔚然壯觀”的彩陶,妙筆生花,描繪出燦爛亮麗的文明霞彩,創(chuàng)造出鮮活生動的仰韶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之邦的濫觴。
唯有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才能滋潤文化的土壤,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彰顯出作品的內(nèi)在本真。探索人類文明之火的源頭,7000年前的仰韶先民用那“蔚然壯觀”的彩陶,妙筆生花,描繪出燦爛亮麗的文明霞彩,創(chuàng)造出鮮活生動的仰韶文化,成為華夏文明之邦的濫觴。
循著“發(fā)現(xiàn)仰韶”的足跡,2021年,是仰韶文化發(fā)現(xiàn)100周年,也是考古學誕生100周年,把7000年前遙遠的歷史變成立體生動的、具體可觸摸的文明。就此策劃開展“百年仰韶”系列欄目,從彩陶器皿、彩陶紋飾、仰韶故事三個角度重識仰韶,通過解讀仰韶彩陶的閃光點,探索華夏民族的文明軌跡,尋找古老的“國”。
隨著彩陶坊酒在中原大地的流行,一些關(guān)于仰韶的傳說也慢慢成為人們酒桌的談資,這個深度挖掘并融入7000年仰韶文化元素的美酒,不僅內(nèi)有乾坤,酒瓶設(shè)計也處處透露不凡,耐人尋味!
時常有酒友指著酒瓶上的圖案問起,“這五個手拉手的小人代表什么”?
今天,我們就循著裊裊酒香,去探秘7000年前,記錄在彩陶盆上,先民們追隨“仰韶”樂章所舞動出的原始舞蹈。
舞動生命,仰韶先民的智慧與情趣
舞蹈紋彩陶盆,出土于1973 年,高 14cm,口徑 28cm,細泥紅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斂,卷唇鼓腹,下腹內(nèi)收成小平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簡單的黑線條作為裝飾,內(nèi)壁飾三組舞蹈圖。屬于新石器后期仰韶文化典型器物,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和《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舞蹈紋彩陶盆以其極高歷史、藝術(shù)價值被國家博物館珍藏。
這件舞蹈紋彩陶盆器皿,內(nèi)壁飾的三組舞蹈圖,每組均為五人,圖案上下均飾弦紋,組與組之間以平行豎 線和葉紋作間隔。舞者手拉著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排列整齊,步調(diào)一致,似踩著節(jié)拍在翩翩起舞。
并且人物的頭上都有發(fā)辮狀飾物,身下也有飄動的斜向飾物,頭飾與下部飾物分別向左右兩邊飄起,增添了舞蹈的動感。每一組中外側(cè)兩人的外側(cè)手臂均畫出兩根線條,好像是為了表現(xiàn)臂膀在不斷頻繁地擺動的樣子。
整個畫面看似靜止,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到人們手牽手那種有節(jié)奏的舞動。這件舞蹈紋彩陶盆的發(fā)現(xiàn),讓人感受到五六千年前先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先民們用舞蹈慶祝豐收、歡慶勝利,或是祈求上蒼,或是圖騰崇拜舞蹈,使我們第1次從原始時期的人類圖畫上直觀地了解到了原始社會人們生活的一角。
手舞足蹈,奏響激蕩千年的仰韶樂章
這件彩陶文物的出土,同樣引起了美術(shù)界和音樂界的巨大震驚,因為這件彩陶人物畫,擺脫仰韶文化早期和中期那種以幾何紋構(gòu)建人面紋的圖案化技法,重視了人的主體的刻畫與描繪,是我國繪畫史上早反映現(xiàn)實人物活動的繪畫作品之一,因此,它成為人物畫的鼻祖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這也是迄今為止出土文物中可確定時代的古老的一幅原始舞蹈圖,它為探索我國氏族公社舞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彌足珍貴。彩陶盆上舞蹈圖所反映的是當?shù)厥献宄蓡T的舞蹈情況,通過這幅舞蹈圖可以看出,當時的舞蹈藝術(shù)已基本脫離了它的幼年期,有了相當大的進步。
更有趣的一點是,這件彩陶盆上舞蹈圖的創(chuàng)作巧妙地利用了空間概念,當盆底注上水時,就會營造出一種人們似在泉邊池旁,林莽花叢中身影倒映,婆娑歌舞的意境,而如果把盆底設(shè)想為火塘或一堆熊熊篝火,則又會形成一幅烈焰燭天,火熾熱情,氏族成員飲酒而歌,圍火歡舞的景象。
通過彩陶上的舞蹈紋飾,我們也可以看出舞蹈與生活、宗教的關(guān)系緊密,且歷史久遠,原始宗教崇拜與原生態(tài)舞蹈在“萬物有靈”的圖騰崇拜中,相互依賴與共生,原生態(tài)舞蹈又在原始宗教崇拜的演變中逐漸地擺脫功利和實用而發(fā)展成熟。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小小的彩陶盆,不僅讓我們欣賞了遠古人類的曼妙舞姿,也體現(xiàn)了遠古人們觀察生活、表現(xiàn)情感的方式,默默地將華夏文明訴說!(來源:河南日報名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