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國內各大品牌白酒“漲聲”一片。生產企業根據生產和市場銷售狀況做出價格調整無可厚非,但近期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部分市場調查發現,一些熱銷的白酒在出廠之后,卻并沒有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
回顧過去一年,國內各大品牌白酒“漲聲”一片。生產企業根據生產和市場銷售狀況做出價格調整無可厚非,但近期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部分市場調查發現,一些熱銷的白酒在出廠之后,卻并沒有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這樣的操作下,商家、廠家背后究竟在忙碌些什么呢?(1月16日央視)央視的報道讓人看到白酒“漲聲”一片背后的真正原因。白酒本是一種消費品,但在市場的炒作下,卻變成了一種投資品。之所以白酒能夠成為投資品,也是因為一些香型的白酒存放越久口感越好,比如像醬香型酒,因為工藝比較復雜,陳化老熟也比其它香型快。這就給了投機者以機會,像茅臺、五糧液等白酒就受到廣大白酒經銷商與投資者、投機者的青睞。
但白酒終究是用來飲用的消費品,而市場上的投資客、黃牛、經銷商卻將其完全當成了投資品。比如在汕頭,當地現在就流行一句話:存銀行不如存酒。當地不少人加入了投資白酒的行業,瘋狂囤酒、炒酒,成了一種常見現象。有當地白酒經銷商測算,在潮汕地區,包括茅臺在內的高中低端、新新老老的醬香酒,總存量應該在10萬噸以上。白酒完全成了一種投資品,而大量白酒的囤積,也讓白酒價格被逐漸炒高。
白酒成了拿來炒的,而不是拿來喝的,這是白酒消費領域的怪現象。囤積和炒作白酒,這種現象顯然很不正常,這扭曲了白酒的消費本質,也讓終端的消費者為之“買單”。但沒有什么東西是會一直漲下去的,尤其白酒終究是一種消費品,人們的消費能力有限,市場規模有限,當白酒價格越炒越高,消費者終就不會再為白酒買單,投機者將為自己的炒作與“豪賭”付出代價。
而要讓白酒消費市場能夠“冷靜”下來,還需要消費者能夠理性消費。市場的相互攀比之風無疑也助長了白酒炒作,在一些酒席上,非白酒不喝,喝年份酒、酒,似乎才能更顯身份,宴席主人也才會更有面子。這種、扭曲的消費觀念,也是一些白酒“大漲”的原因所在。要讓白酒回歸消費品正軌,要遏制“白酒炒作”,就需要先遏制背后扭曲的消費觀念,需要遏制相互攀比的不良社會風氣。
另外,市場監管部門也要加大對白酒囤積居奇、哄抬價格及惡意炒買炒賣等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規范市場秩序。廠家也要加大供應,更不能搞“饑餓營銷”,不能與投資客沆瀣一氣炒作白酒。需要監管部門、廠家、消費者都能各盡其責,形成合力,才可能讓癲狂的“白酒炒作”能夠“醒酒”,才可能實現“酒喝不炒”,讓正在“擊鼓傳花”的白酒消費市場能夠回歸消費正軌,走出“醉酒失態”的狀態。(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