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茅五洋瀘分”白酒五強第三季度銷售數據公布開來,作為全國性白酒品牌生產企業,其強大的“盈利”能力,令業內人士都不禁咂舌。
貴州茅臺實現營收239億元,同比增長7.1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174億元,同比增長6.87%;五糧液營收達到117.25億元,同比增長17.83%;實現歸母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15.03%;洋河股份實現營業收入54.85億元,同比提升7.5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7.85億元,同比提升14.07%;瀘州老窖營業收入為39.65億元,同比增長14.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實現15.95億元,同比增長52.55%;山西汾酒實現營業收入34.74億元,與去年同期27.77億元,增幅在25%左右;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8.56億元。
從上述信息不難看出,白酒五強企業單季營收低也維持在30億元以上的水平,若將近年前三季度營收相加,更是無一家營收在百億之下。而營收數據就是鐵一般的證據,證明白酒行業的大半江山都籠罩在五強品牌之下。
有鑒于此,甚至有業內人士直言,在“茅五洋瀘汾”之后,國內再難有全國性品牌出現。那么問題來了,各省市如此多的區域性酒企,在白酒這條銷售賽道上,真的沒有一家可以有“后來居上”的可能嗎?
一、第二似“山岳”,三四五似“虎狼”
首先,茅臺作為白酒行業的標桿,其不僅僅是價格標桿,某種意義上說更是白酒行業內的價值標桿、品牌標桿。包括瀘州老窖在內,很多酒企都用“對標茅臺”來進行市場戰略布局。其“獨特”的地位難以撼動,這一點從其第三季度報中顯示的凈利潤也可以看出,足足有174億元,遙遙先于第二名五糧液。
其次,五糧液綜合實力同樣“無人可敵”,強大的品牌,讓其產品可以在全國各個市場形成足夠的號召力。此次第三季度報公布后,五糧液市值向萬億元逼近,“跨過去”也許只是時間問題。因而,“茅五”的一、第二名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那就是不可撼動的“山岳”。
而洋河、瀘州老窖與山西汾酒,這三家酒企之間暫無太過巨大的差距。而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是因為他們彼此之間保持著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落在后面的酒企永遠會想著奮起直追,比如瀘州老窖追求三甲的執著。
反之,排名在前的為了不被“趕超”,同樣要傾力而為,“你爭我奪”逐漸常態化,市場上給人一種“虎狼”爭霸的沖擊。
簡而言之,白酒五強實力太過駭人。面對這一情況,近日的媒體采訪中,有業內專家直接表態,茅臺屬于超級品牌,而五糧液與洋河屬于強勢全國性品牌,瀘州老窖與汾酒則是近期比較活躍的泛全國化品牌。當前全國性白酒品牌市場格局已經固化,除了“茅五洋瀘汾”,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短期內很難會有新白酒品牌成為全國性品牌的機會了。
“防守為主,決戰未來”區域性酒企仍有機會
但持有相反觀點的業內人士則認為,機會一直都在,盡管“茅五洋瀘汾”的實力駭人,但還遠遠不足以完全封殺其它酒企的全國化之路。
一,區域性酒企應認清難度,不要質疑“茅五洋瀘汾”的強大。與此同時,不輕視自己的品牌力,越是面對強大的對手越應倍加自信,方可游刃有余;第二,區域性酒企切記“跳躍式發展”,在白酒競爭殘酷的當下,任何不切實際的跨越式發展都是危險的。全國范圍內,不存在尚待開發的白酒市場,整個競爭已經進入到了“寸土必爭”的擠壓式競爭階段。區域性酒企要做的就是立足“一城一地”,沿周邊地帶不斷向外有序推進;第三,始終堅持品質,堅守品牌,但一定是“由低到高”,切記采取直接推出高端產品的過度營銷操作。價格需以自身品牌力為基礎,“價格倒掛”是區域性酒企難以承受之痛。
總而言之,區域性酒企的“防守”是為了遏制住對手的“攻勢”,只要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總能等到擴張市場的時機。市場是不斷變化的,消費者是一代又一代更迭的,“變化”與“更迭”之中,有的就是“時機”。(來源:賣酒狼圈子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