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中國酒類產業預計將實現12130億元銷售收入,其中白酒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以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日前披露了酒業“十四五”的發展目標。
國際國內雙循環背景下,如何實現酒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重要課題。具體到酒業,未來數年將會發展到何種程度?
“到2025年,中國酒類產業預計將實現12130億元銷售收入,其中白酒行業銷售收入將達到8000億元以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日前披露了酒業“十四五”的發展目標。
白酒是“十三五”一正增長品類
臨近“十三五”收官,到底酒業整體表現如何?作為主力的白酒行業又取得了怎樣的成績?
根據中國酒業協會的口徑,預計今年酒業完成總產量5810萬千升,比十二五末下降19%。完成產品銷售收入8590億元,同比十二五末下降6.7%。實現利潤1716億元,增長68%。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幾大類別中,白酒成為調整期后一正增長的品類。
據透露,預計2020年白酒產量達到750萬千升,比十二五末下降43%,完成產品銷售收入5900億,增長6%。實現利潤1460億,增長100.1%。
量減利增,說明白酒行業在此前的調整期初步完成了產品結構優化,向著更高利潤、更高質量的方向前進,用更少的產能獲取了更多的營收和利潤。
啤酒、葡萄酒、黃酒等其他品類,無論是銷售收入還是利潤,均比十二五末有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白酒產業目前已經是“一枝獨秀”,成為支撐中國酒業發展的主體,而在“十四五”期間,白酒產業這種主體地位依然不會改變。
業內普遍認為,白酒與其他品類在經濟指標上一升一降,既反映了消費需求的變化,也說明了不同品類對市場順應能力的差異。
以葡萄酒、啤酒為例,其更多受到進口產品的沖擊,也受到消費升級的影響,在欠缺強勢品牌的情況下,未能快速度過調整期,白酒方面,由于名酒企業積極調整、改革,順應消費需求,實現價值回歸而率先度過危機,成為帶動發展的“主力”角色。
“十四五”優質名酒產能提升超60%
度過了“十三五”的調整期,酒業即將迎來“十四五”的高質量發展時代。
根據“中國酒業十四五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顯示,在中國酒業經濟發展目標方面,預計2025年中國酒類產業將實現銷售收入1213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41.2%,年均增速7.1%。實現利潤26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51.5%,年均增速8.7%。
其中白酒行業產量穩定控制在800萬千升,比十三五末增長6.1%,年均增速1.3%。銷售收入達到8000億元,比十三五增長35.6%,年均增速6.3%,實現利潤2000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37%,年增增長6.5%,年均增速2.2%。
其他品類如啤酒、葡萄酒、黃酒等,也將實現一定幅度的增長。
這樣算來,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白酒業依然占據主力位置,將占據酒類全行業銷售收入的60%左右,利潤占據76%左右。無論營收還是利潤,白酒依然是整個酒類產業之中當之無愧的“老大哥”,在5年后繼續獨占鰲頭。
此外,按照中央“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要求,白酒產業也將持續優化結構。白酒產業“十四五”末比“十三五”末多增加的約2000多億的銷售收入、約500多億的利潤,大多從優質名酒之中產生。
這種趨勢也在中國酒業協會的相關規劃之中得到佐證。根據酒協的規劃,未來將持續深化白酒優勢產區建設,打造世界白酒產業集群,促進優勢名酒產區和美酒特色產業發展,大幅度提升名酒優質的比例,從目前30萬千升力爭提升到50萬千升。
茅臺、五糧液等名酒企業近年來紛紛實施技改、增產擴能,尤其是擴大優質酒的產能,這意味著,未來酒業的競爭將更多體現在名酒主力產品背后的“優質產能”支撐度上。(來源:華夏酒報 編輯:趙鑫 首席記者 楊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