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發布新單曲《Mojito》,朋友圈立刻被這款有著夏日甜美氣息的雞尾酒的名字刷屏了。在這首新歌中,周董請來老搭檔黃俊郎,寫出饒有趣味的歌詞,自己則擔任作曲。一起來聽聽,感受這濃濃的拉丁美風情吧!
周杰倫發布新單曲《Mojito》,朋友圈立刻被這款有著夏日甜美氣息的雞尾酒的名字刷屏了。
麻煩給我的愛人來一杯Mojito
我喜歡閱讀她微醺時的眼眸
而我的咖啡 糖不用太多
這世界已經因為她甜得過頭
在這首新歌中,周董請來老搭檔黃俊郎,寫出饒有趣味的歌詞,自己則擔任作曲。一起來聽聽,感受這濃濃的拉丁美風情吧!
新歌的MV在古巴拍攝,周董帶著一眾好友,穿著清爽夏衫,坐著鮮艷復古的老爺車馳騁在馬拉貢濱海大道上,捕捉古巴迷人景致。
而歌曲的名字也來自古巴的雞尾酒“Mojito”,中文譯作“莫吉托”。
不過Mojito的發音并不是“莫吉托”,而是更像“mohito”。
因為這個詞來源于西班牙語。西班牙語中“j”的發音接近于英語中的“h”。
被海明威帶火的莫吉托
古巴這款風靡的雞尾酒(cocktail)融合了薄荷(mint)的清涼、青檸(lime)的鮮酸、蔗糖(cane sugar)的甜美和白朗姆酒( white rum)的甘冽,再與蘇打水(soda)和冰塊(ice)碰撞出冰爽口感,是夏日怡人的清新冰飲。
莫吉托的名氣很大程度上是海明威帶來的。據傳,這位美國傳奇作家在古巴生活時,時常光顧哈瓦那的一家酒吧La Bodeguita del Medio,并點上一杯莫吉托。
La Bodeguita del Medio酒吧的墻上還掛著據說是海明威親筆寫下的一句話,似乎佐證著他對莫吉托和這家酒吧的喜愛:
“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 My daiquiri in El Floridita.”
我的莫吉托在La Bodeguita,我的代基里在El Floridita。
關于這幅筆跡,有考據認為是偽造,且無其他證據證明海明威是莫吉托的擁躉,但海明威仍然成為了莫吉托的“代言人”,世界各地的游客也仍舊樂此不疲前來這家酒吧“朝拜”。
盡管海明威對莫吉托的迷戀更有可能是傳聞而非事實,但這并不妨礙無數游客慕名前往這家哈瓦那酒吧點上一杯莫吉托雞尾酒。
莫吉托的歷史
關于莫吉托的歷史由來也同樣充滿爭議。
流傳廣的一種說法,是的英國海盜弗朗西斯·德雷克爵士(Sir Francis Drake)在16世紀發明了莫吉托。
相傳早的莫吉托是一種藥酒,古巴島上的人民用其驅疾祛病。這種酒用類似朗姆酒的私釀與薄荷、青檸、蔗糖混合,可以抵御疾病。
海盜侵襲古巴時,有人向海盜德雷克推薦了這款酒,他立刻用朗姆代替了古巴人的私釀。這酒隨后更名為El Draque,之后逐漸演變為Mojito。
moonshine n.非法釀制并銷售的威士忌(或其他烈酒);私釀酒另一種說法,則是古巴甘蔗園里的非洲奴隸發明了莫吉托。
據稱古巴甘蔗園里勞作的非洲奴隸發明了這種“甘蔗中的烈酒”。
當然Mojito的名字和這一說法很合拍。Mojito或源自mojo一詞,意思是“施魔法”。
雞尾酒的名字怎么來的?
花樣百出的雞尾酒,有時候光聽名字就讓人浮想聯翩:血腥瑪麗(Bloody Mary)、含羞草(Mimosa)、激情海灘(Sex on the Beach)、大都會(Cosmopolitan)、僵尸(Zombie)、綠色蚱蜢(Grasshopper)、午后之死(Death in the Afternoon)……這些名字是什么來歷?甚至 “cocktail” 這個詞本身也有些費解——這種混合酒飲料和公雞的尾巴能有什么關系?
翻開牛津英語詞典的“cocktail”詞條,并沒有它作為 “雞尾酒” 的早記載。在 17 世紀初,cocktail 實際上指的是尾巴像公雞的馬。
可以推測的是,作為 “雞尾酒” 的 cocktail 應該發源于19世紀初的美國。1806 年,紐約州的一份周報The BalanceColumbian Repository刊登了一條讀者來信:What is a cocktail?編輯這樣回答他/她:
Cock-tail 是一種刺激性烈酒,由任何種類的酒加上糖、水和苦精組成——俗稱苦司令。
20 世紀初,有個新加坡華裔酒保嚴崇文發明了一款現下十分流行的雞尾酒——“新加坡司令”,英文就叫做 Singapore Sling。這里的司令 “sling”,意思就是一種甜味的混合酒飲料。
用誕生地命名,這也是經典雞尾酒曼哈頓(Manhattan)名字的由來。
曼哈頓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曼哈頓” 誕生于 19 世紀70 年代的紐約 “曼哈頓俱樂部”,而且是為了英國首相丘吉爾之母(Lady Randolph Churchill)招待當時的民主黨候選人發明的。
但和很多雞尾酒的故事一樣,這多半只是捏造出來的都市傳說。不過可以肯定的是,“曼哈頓” 確實是在紐約的曼哈頓一帶流行開來的。
血腥瑪麗
眾說紛紜的還有血腥瑪麗(Bloody Mary)。
這款的番茄汁雞尾酒,喝過的人一定對它猩紅色的酒液印象深刻,這也是為什么它的名字里有 “血腥” 這個詞。
至于 “瑪麗” 到底是誰?傳說有許多版本,有人說是歷史上因為迫害清教徒而有 “血腥瑪麗” 之稱的英國女皇瑪麗一世(Mary I ),有人說是拿過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好萊塢女星瑪麗·畢克馥(Mary Pickford,實際上已經有一款叫做Mary Pickford的經典雞尾酒了)。
也有人說它是“Vladimir”的誤讀,因為這款酒初是酒保為一個名為Vladimir的客戶調制的。
另外一個說法則與民間傳說有關,來自一種叫做 “血腥瑪麗” 的靈異游戲,一種類似于亞洲扶乩的鏡子占卜術(catoptromancy,來自希臘語catoptro 鏡子 + mancy 預言)。據說只要對著燭光中的鏡子呼喚三次 “Bloody Mary”,幽靈就會在鏡中顯現,有時候是一具死尸,有時候是一個鬼魂,而且渾身淌血,“血腥瑪麗” 因此得名。
不過,在早期的民間故事里,“血腥瑪麗” 是未婚少女用來占卜她們未來夫婿的樣子的。假如她們將在結婚之前不幸死去,那么鏡子里就會出現一個髑髏。
酒如其名,“血腥瑪麗” 是一款很受女士歡迎的雞尾酒。
大都會
同樣女性向的酒還有莓紅色的大都會(Cosmopolitan,簡稱 Cosmo),源于70年代的美國,但近幾年來尤為流行。這里面有美劇《欲望都市》(Sexthe City)的功勞,劇中若出現幾個女主在酒吧聚會的場景,常常是人手一杯 “大都會”。
大家記住的還有主角Carrie Bradshaw的那一句:
Every once in a while, a girl has to indulge herself.
一個女孩兒,總得隔三差五地放縱自己一下。
關于 “大都會” 的命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這是一種人人都能接受的酒飲料,酒精度不高,有充沛的甜味和水果香味;二是配方中加入蔓越莓果汁以后,有位客人在品嘗之后贊嘆了一句,“How cosmopolitan!”(多么大都會啊!)無論如何,酸甜而圓融的 “大都會” 的確是不挑人的雞尾酒之一。
這些雞尾酒,你愛哪種?溫馨提示,未成年人不要喝酒哦。(圖文來源:雙語君 日報雙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