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傳出“富邑集團旗下奔富蔻蘭山、洛神山莊以及奔富麥克斯等部分產品,即將以散裝酒的方式進入我國后,并在山東蓬萊完成產品灌裝。”
采取這樣的方法,可以避開我國對澳大利亞葡萄酒發起的“雙反”措施,但是,“原液進口,國內灌裝”的“標簽”能夠被國內消費者接受嗎?
一落千丈,澳大利亞葡萄酒急需“出口”
2020年11月之前,我國一直是澳大利亞大的葡萄酒市場。2019年,澳出口葡萄酒有超過1/3流向我國,但這一切都在2020年11月“戛然而止”。
眾所周知,2020年11月,我國先后兩次出手,先是對原產自澳大利亞的葡萄酒收取107.1%-212.1%不等的費用,后又基于臨時反補貼措施,對澳洲各葡萄酒供應商加收6.3%-6.4%不等的費用。
同年12月,澳洲葡萄酒對華出口便暴跌98%至400萬美元。
因此,自2021年以來,澳大利亞葡萄酒出口商找“買家”的消息不斷傳來。由于失去了我國市場的支撐,澳大利亞葡萄酒似乎在“一夜間”步履維艱,本國市場難以消耗如此大的產量,歐洲、美國市場又有實力強勁的“對手”。
有業內人士指出,澳大利亞葡萄酒的局面并不樂觀。以澳大利亞葡萄酒巨頭富邑集團為例,其交出的2021財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上半年中期業績稅后法定凈利潤(NPAT)達1.753億澳元,同比下降24%。
分地區而言,亞洲地區息稅前利潤(EBITS)下降28%達1.272億澳元。
由于業績不佳、股價下降,2021年3月初,甚至一度傳出了保樂力加正考慮以50億英鎊(約合人民幣450.56億元)的價格收購富邑葡萄酒集團。對此保樂力加表示:“公司不對任何猜測進行評論。”而富邑集團也表示不予置評。
除了“龐然大物”,澳大利亞葡萄酒中小型企業也很難。據《澳洲財經見聞》3月16日消息,由于葡萄酒對華出口驟減,澳洲一家位于Edinburgh Praks的葡萄酒包裝廠被迫關門大吉。
中澳葡萄酒貿易繁盛時期,該工廠每天可以向我國輸出至少兩個集裝箱,也就是14到16萬瓶的葡萄酒,現在,卻只能向本土市場出貨。由于出貨量驟減,工廠的負債已達36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816萬元)。
規避“高額關稅”,國內灌裝令酒商“憂心”
面對殘酷的現實問題,澳大利亞葡萄酒從官方到一般葡萄酒商人都很“著急”,一直在尋找解決之道,而與找尋其它葡萄酒消費市場相比,“散裝出口,中 國灌裝”不失為快速、有效解決問題的辦法。
以奔富品牌為例,新消息顯示,奔富蔻蘭山、洛神山莊以及奔富麥克斯等產品已經確定在山東蓬萊進行灌裝,至快可以在春糖期間與國內消費者見面。
有業內人士指出,澳大利亞葡萄酒散裝出口到我國確實可以規避“雙反”帶來的高關稅問題,但這樣做卻有一個很大的“后遺癥”,那就是無法標準“原瓶原裝進口”,只能寫“原液進口,國內灌裝”。
一方面,目前的我國市場正處于消費升級的快速“上升期”,消費者對口味、品質有著嚴格要求,國內灌裝的奔富能否確保以往的品質,是否有著一樣出色的口感,仍是個有待驗證的問題。
另一方面則較為“致命”,在消費認知上,“國內灌裝”的葡萄酒產品一直以來都貼著“廉價”“劣質”的標簽,而進口葡萄酒產品則以“舶來品”的身份通常被消費者“高看一眼”。“原液進口,國內灌裝”,即便是知名品牌,也并不能全部獲得消費者在價值上的認同。
業內專家表示,在利益的驅使下,“散裝出口,中 國灌裝”的澳大利亞葡萄酒產品一定會“如期而至”,至于實際銷量則需要后續觀察,但是,風險是一定存在的,對以往奔富品牌的經銷商而言會是個“挑戰”。(來源:賣酒狼圈子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