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的釀造歷史有多長?考古研究能給你答案。
據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考古新發現,當地考古人員在山西汾陽杏花村附近發現一處明清時期的釀酒作坊遺址,讓“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的詩句,又添一處歷史遺產。
汾陽新蘆家街釀酒作坊遺址位于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西北,南距汾酒老作坊博物館240米。2023年6月至11月,為配合新蘆家街建設項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呂梁市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隊、汾陽市文物局,對用地范圍內勘探發現的墓葬、灰坑等遺跡進行搶救性發掘。
考古人員在發掘區的東部清理出3座爐灶、7口水井、2處發酵池。爐灶呈一 線排列,由操作坑、火膛、爐箅等部分組成。水井距離爐灶不遠,平面為圓形,直徑0.8米至1.1米、深度4.8米至7米。發酵池位于爐灶東南側,平面近長方形,長3.1米、寬1.8米至2.5米、深0.64米。水井及爐灶操作坑底部堆積中出土明清時期青花、白釉黑花瓷碗、杯、盞殘片,為確定遺跡的年代提供依據。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研究員吳朦對發酵池的灰坑底部采集的土樣進行有機殘留物檢測,兩個灰坑都發現含量較高的酵母菌蛋白和酒石酸殘留物,證明與釀酒發酵有關。
明代成書的《天工開物》《本草綱目》及更早的關于釀酒的文獻記載了燒酒(白酒)釀造工藝流程。爐灶,是釀酒過程中原料蒸煮糊化和烤酒蒸餾的重要設施。水井,提供淘洗原料等環節所需用水。發酵池,是攤晾下曲后的糟醅進行發酵的場所。
據本次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趙輝介紹,本次發現的明代釀酒遺跡是杏花村釀酒歷史的實證,為復原研究汾酒的釀造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新蘆家街釀酒作坊遺址,是北方地區目前發現年代較早的燒酒作坊遺跡,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和工業遺產。
追溯6000年前的文化源頭
關于中國人工釀酒的起源,一直難有實物證據,直到1982年杏花村遺址的發掘,才最終考證了目前已知Z早的中國人工釀酒,始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
1982年,由國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專家組成的晉中考古隊,對杏花村遺址進行了發掘,在汾陽市杏花村遺址找到了中國Z早人工釀酒的實物證據,這為中國白酒的釀造歷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杏花村遺址釀酒容器的出土,向世人宣告中國早在6000年前就已發明了人工谷物酒。它也是目前我國乃至世界上Z古老的酒器之一,為中華酒文化的起源找到了珍貴的標本,同時也印證汾酒確是6000年傳承的結果,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源遠流長的白酒文化。
汾酒博物館:中國酒類文化傳承的見證者
汾酒集團在杏花村考古的基礎上,多方搜集歷史文物,以展示中華酒文化發展脈絡為核心,以“傳承國寶,清香久遠”為理念,開始籌備建立汾酒博物館。始建于1984年的汾酒博物館幾次擴建,終于在2007年10月正式開館,博物館內現館藏了1300多件酒器文物,3000多件書畫珍品,3000多件詩文作品,是國內同行業中建設Z早,館藏Z豐富的酒類專題博物館。讓實物見證,讓典故表態,行走于館內,6000年中華釀藝與文明的傳承,如畫卷般在我們面前展開。
汾酒老作坊是中國目前“歷史Z悠久、保存Z完整、遺存面積Z大、組成要素Z全、對白酒貿易影響Z大”的古代釀酒遺存。位于杏花村東堡蘆家街的汾酒老作坊建筑群是寶泉益、義泉泳、晉裕公司時期釀造廠舊址。據考證,杏花村蘆家街釀酒史起于晉代。北齊時成為宮廷御酒,唐時有七十二家作坊,宋時的甘露堂名滿天下。老作坊內的古井出土過唐、宋代文物,印證了其悠久的釀造歷史。
汾酒歷史上乃至中國酒史上許多重要事件也都發生在這里——中國Z早的股份制釀酒企業,中國第 一枚白酒商標都誕生在這里。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甲等大獎章的老白汾酒,汾酒在解放前9次榮獲大獎的產品,參加萬隆會議、日內瓦會議所用國禮汾酒都產于此。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代的腳步永不停歇。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隨著歷史的發展,白酒釀造過程中,浩浩蕩蕩的文化遺產更是祖先們留下的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重要過程,具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毫無疑問,白酒老作坊是白酒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人類在制酒過程中保存下來的遺物、遺跡,反映了不同時期社會生產生活和制酒過程,是杰出的人類手工業文化景觀,也是世界酒文化的一個獨特見證。這些各具特色的白酒老作坊,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傳統與現代中架起溝通的橋梁。
汾酒作為中國白酒產業的奠基者,是傳承中華五千年酒文化的火炬手,是中國白酒釀造技藝的教科書,是中國白酒發展歷史的活化石。汾酒博物館,是汾酒文化的載體,它見證了汾酒的六千年文化,見證了汾酒對中華酒文化的影響。它向全社會展示中華文明和中國酒文化的浩瀚,更不斷為汾酒向上生長貢獻持續的力量。(智度名酒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