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暴發以來,白酒行業在經過短暫的“調整期”后迅速恢復,從近期金融市場白酒板塊集體“飄紅”中可以窺視一二,疫后白酒行業如何持續健康發展成為業內關注焦點。
7月9日,由中 國酒業協會主辦,以“結構、體系、方位——后疫情時代白酒產業再出發”為主題的第九屆白酒T9峰會在貴州省茅臺鎮順利舉行。自2012年首次舉辦以來,白酒峰會已歷九屆,歷屆峰會緊扣行業發展的實際和問題,尋求指引未來發展方向,對于白酒行業具有重大、深遠意義。行業專家及茅臺、五糧液、洋河、瀘州老窖等白酒九大企業主要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商產業發展大計。
五糧液集團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曙光在交流發言中分析了行業新常態下的四大新特點及需要把握的三大重點趨勢,并提出后疫情時代在堅守品質上作表率、在綠色發展上樹標桿、在科技創新上有作為、在文化傳播上當先鋒四大工作方位。
把握宏觀經濟形式,緊抓行業發展新機遇
今年上半年,是白酒行業應對疫情影響、檢驗疫后市場的關鍵時期,期間五糧液在危局中打開新局面。
今年一季度,五糧液股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2.38億元,同比增長15.05%的增長,歸屬上司公司凈利潤77.04億元,同比增長18.98%。
疫情期間,以五糧液為代表的名優酒企精準施策,紛紛交出亮麗“成績單”,進一步說明白酒結構性繁榮的長周期沒有改變,向優勢品牌集中、向優勢產能集中、向優勢產區集中的大趨勢也沒有改變。
在此大背景下,李曙光分析到,當前行業新常態呈現出四個新特點:一是行業結構性分化進一步加劇,機遇與挑戰并存;二是行業資源整合特別是跨區域戰略性重組的步伐或將進一步加快;三是行業商業模式創新的力度將進一步加大,特別是線上線下的深度融合將升級很多傳統渠道模式;四是行業面臨內需拉動、消費升級的新格局將進一步突顯。
同時,李曙光認為,白酒行業有三個方面的趨勢需要重點把握。
一是需求側轉型升級,品質消費正當時。隨著各種刺激舉措的落地,白酒內需市場會在較長時間維持較為旺盛的狀態,伴隨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白酒正進入品質消費時代。
二是供給側改革深化,市場體系更完善。近年來,許多酒企在改革創新中積聚了大量動能,完全具備并購重組、加快發展的能力和條件。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一個更加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白酒市場治理體系正逐步建立起來。
三是影響力提升,國際化發展好借力。隨著國際影響力的持續提升,會有更多的國際友人喜愛傳統文化。白酒兼具物質與精神產品雙重屬性,是優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特殊消費品中具文化符號的產品。后疫情時代正是白酒揚帆出海、走向世界的黃金窗口期。
業內人士表示,把握宏觀經濟形勢,探索行業發展新機遇,在需求側轉型升級、供給側改革深化、國際化發展提速的“風口”,名優酒企“合縱連橫”緊抓國際國內市場成為必然,將帶領白酒產業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把脈疫后市場,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伴隨著疫情的逐步消散,恢復理性的白酒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在危機中孕育新機,挑戰中打開新局面?
李曙光表示,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在后疫情時代必須要有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擔當、更大的作為,才能推動白酒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要在堅守品質上作表率。釀好酒是白酒企業的初心和使命,是成為百年企業、千年企業的靈魂與根基。我們要真正做到“用心不計代價,用工不計成本,用時不計歲月”,堅持天地共釀、道法自然的釀造理念,堅持的純糧固態發酵傳統,堅持“優中選優、好中選好”的工藝規則,堅持“追求品質至上”的工匠精神,釀造出更多更好的高品質美酒,滿足人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
二要在綠色發展上樹標桿。美酒是大自然的恩賜,一瓶好酒離不開好糧、好水、微生物、自然生態,天人合一是美酒之美的高表達,產區生態是支撐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名酒企業,一定要與產區協調發展,在自然資源和微生態資源保護、原料基地建設、產業規劃布局、品牌培育與保護等方面積極作為。
三要在科技創新上有作為。白酒作為傳統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便是將傳統工藝與科技創新相結合。白酒產業應深入推進以酒體創新和工藝創新為核心的供給側結構性創新,應用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改造提升現有產業。
四要在文化傳播上當先鋒。要善于創造全新的知識生產、傳播和應用場景,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技藝說話,善用時尚表達和國際表達,讓受眾喜聞樂見、入腦入心,促進白酒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和國際化傳播。
此外,李曙光還建議中 國酒業協會牽頭,細分制定濃香型白酒的等級標準,把0.7%的高端濃香白酒與其他濃香白酒有所區別,提升市場消費的辨識度。
行業專家認為,堅守品質是高端白酒參與行業競爭、逐鹿國際市場的根本及必要條件,而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傳播則是新的發展環境下,市場消費需求對于名優白酒提出的新要求。持之以恒地釀好酒,講好酒故事,傳播好酒文化,讓更多消費者愛上白酒,即是白酒行業的承諾,也是永恒的追求。(來源:華夏酒報 作者:記者 李 強 編輯:牟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