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業(yè)協會宋書玉理事長指出:白酒作為中國傳統產業(yè)的重要代表,如何認識它,是一項重要課題。長期以來,存在諸多誤區(qū)。一些人認為白酒是手工作坊,缺少科技內涵,有些人甚至認為白酒是落后的產業(yè)。
實際上,白酒之所以能夠傳承千年,正是其堅守釀造本源,尊天敬時,技藝代代傳承,不斷創(chuàng)新進步的結果。
“傳統不等于落后,創(chuàng)新不等于真理。白酒傳統釀造的科學性,已經被大量科研成果所證實。創(chuàng)新,恰恰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傳統釀造的基礎之上!彼螘窭硎麻L說。
酒界泰斗秦含章老先生,曾用一句話概括當年“汾酒試點”的任務,那就是:要釀出兩瓶好酒來。
為釀出這“兩瓶好酒”,秦老親率由52名專業(yè)技術人員組成的“總結提高汾酒生產經驗試點工作組”,并細分為“分析、工藝、微生物、試驗、成品”等5個專業(yè)課題組,自1964年3月到1965年5月,歷時近兩年時間,總共開展了200多個項目的研究,進行了3000多次試驗,取得了2萬多個試驗數據……
為釀這“兩瓶好酒”,試點組確立了三大目標任務:
一是為汾酒產品質量定型。在總結現行汾酒質量基礎上,在保持汾酒具有獨特風格前提下,通過分析、品評和試驗,將汾酒產品質量完成定型,包括汾酒感官質量標準和理化質量標準。
試點人員將大量數據建立在同一基礎上,通過對比論證,凸顯其可比性,由此建立起一整套“釀造化學分析法”,涵蓋了從原料到成品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原料成分分析、曲坯培養(yǎng)過程成分檢驗、酒醅發(fā)酵過程含量測定,成品酒的風味物質、微量元素、有害物質檢測,以及酒糟成分檢驗、釀酒用水及加漿用水的分析等,共計6大部分93個檢驗項,此外還有儀器設備的使用、校正與維護,實驗準備工作、安全衛(wèi)生規(guī)則等。這些方法奠定了汾酒質量控制的基礎,有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通過分析,首次剖析了汾酒的主要香氣成分和口味物質約60余種,包括汾酒的香氣和口味組分,主要是有機酸類、酯類、高級醇類、醛類和其他香味物質;汾酒的清香由各組分種類和數量的不同組合而成,這些成分也作為確認清香型白酒的基礎;確定了乙酸乙酯為汾酒的主體香成分,使汾酒質量指標做到定型化,這些研究成為制訂汾酒質量標準、乃至清香型白酒質量標準的依據。
二是總結提高汾酒生產工藝。在總結現行汾酒生產技術經驗的基礎上,在現行汾酒發(fā)酵工藝及操作法的前提下,通過逐道工序的現場生產寫實、分析測定和科學試驗,確立了一套比較先進、科學、完整的汾酒生產工藝。從1964年6月到1965年3月,共進行3輪伏曲生產寫實工作,采用調查訪問、現場觀察、取樣分析、微生物實驗和質量鑒定等方法,恢復了汾酒大曲的清茬曲、紅心曲和后火曲3類品種的生產,包括其原料、配料、粉碎、踩制、翻曲等工序,以及加水量、培養(yǎng)溫度、操作條件等。
試點以科學態(tài)度和發(fā)展的眼光,實事求是地對汾酒寶貴生產經驗既不墨守陳規(guī)、也不無根據標新立異,既總結推廣先進經驗,又進行實地試驗科學分析,使新工藝建立在先進、科學的基礎上,共進行了33項試驗,總結出生產上行之有效的先進經驗,即:汾酒釀造水分與原料、材料、氣候、曲、入溫、地溫相結合的六結合配料法;低、輕、薄、勻、分層裝甑五步蒸餾法;四高三適宜的潤糝法和定時靈活倒糝法;粗緩、細大蒸糝法;前緩、中挺、后緩落的保溫法;準勻細凈的操作法;大曲生產的高溫大水分配料法和前火緩、中火挺、后火緊、升溫降溫要穩(wěn)準的操作法等……
三是制訂出一套完整的汾酒檢驗方法。針對汾酒獨特風格,在總結現行汾酒質量檢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品評和試驗,形成一整套與汾酒特點相適應的科學檢驗方法,包括汾酒感官質量的品評法和理化指標的分析法等。
通過現場調查研究、感官嘗評比較、化學分析檢驗,經過320個酒樣、1280個項目的測定和分析歸納,提出了汾酒質量的控制指標及其相應數值,擬定了汾酒產品質量定型研究報告。
其中,主要原料、輔料的感官指標,根據這次試點現場寫實的結果,制定了高粱、大麥、豌豆、水的感官及理化指標;汾酒質量標準細分為入庫感官、出廠感官、入庫理化、出廠理化;感官分為色、香、味、風格四方面,理化檢測項目有酒度、總酸度、總酯、總醛、高級醇、糠醛、甲醇、固形物、鉛等指標;確定汾酒為無色透明,清香純正,口味綿軟醇厚,純凈微甜爽口,甘爽尾凈,有害成分較少,衛(wèi)生;對入庫新產汾酒,建立了“四度分級法”,即酒精度、總酸度、導電度和氧化度,為汾酒的科學分級法打下了基礎;同時研究了出廠酒的勾兌比例和方法,使出廠產品達到均勻一致,質量長期穩(wěn)定和提高;此外還制定了驗收規(guī)則及包裝、標志、運輸、保管要求。
通過這次試點,確定汾酒的主體香為乙酸乙酯,發(fā)揚了汾酒固有的風味,使其質量走向定型化、標準化,讓清香汾酒更上一層樓……
秦老和他的科研團隊不負使命,通過對傳統工藝深度研究解析,以及大量科研成果的總結推廣,Z終讓“汾酒”和“竹葉青”兩大名酒重獲新生,無論品質還是質量的穩(wěn)定性均獲得提升,為傳統名酒續(xù)寫下持久的輝煌。
除了“釀出兩瓶好酒”,“汾酒試點”之所以能夠被中國酒業(yè)協會宋書玉理事長賦予超高評價,將它稱為“中國白酒傳統釀造經驗總結、科學實驗、標準建立的一大典范”,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這次“試點”非常充分而有力地證明了:白酒傳統釀造的科學性,可以被大量科研成果所證實。
中國白酒的釀造,其復雜程度、參與的微生物之多、工藝之復雜、涉及的學科之廣泛、對釀造的品質影響因素之繁多,堪稱在全世界所有生物工程領域中都是Z為復雜的。以“汾酒試點”為代表的、對產業(yè)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推動作用的大量科學發(fā)現,正是對傳統釀造的一次科學印證。這些科研成果Z大的價值,就在于它充分詮釋了傳統工藝“為什么”的問題。傳統釀造技藝的科學性、也包括那“兩瓶好酒”,正因為被大量科學實驗所驗證,才得以更好地被傳承和發(fā)展。
“我們曾有過度工業(yè)化的教訓、新工藝快速發(fā)展欲速不達的教訓,其原因就是我們對傳統工藝的堅守不夠、對傳統工藝科學性的研究不夠。”宋書玉理事長說。
他指出,科技是第 一生產力。科技創(chuàng)新始終是推動產業(y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產業(yè)發(fā)展不停止,科技創(chuàng)新不止步。但伴隨科學研究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深刻感受到中國傳統釀造的復雜性、多樣性。在其認知和研究方法上,需要不斷更新和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講,“汾酒試點”的經驗再清楚不過地告知我們:傳統不等于落后,創(chuàng)新不等于真理。只有建立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傳統釀造基礎之上的創(chuàng)新,才可能真正成功!
或許,這才是60年前的“汾酒試點”——這一載入史冊的中國白酒傳統釀造科學研究,時至今日依然對中國酒業(yè)高質量創(chuàng)新具有深遠啟示意義之所在!
正是基于這一思考,由中國酒業(yè)協會主辦、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公司承辦、中國食品發(fā)酵工業(yè)研究院、江南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天津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協辦、以“澎湃六十載蓬勃新時代”為主題的“紀念‘汾酒試點’60周年暨中國酒業(yè)高質量創(chuàng)新大會”,將于5月30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拉開帷幕。讓我們聚焦汾酒,聚焦中國酒業(yè)高質量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國酒業(yè)協會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