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末舉辦的中國酒文化大會暨2024中國酒業協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年會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提出了中國酒文化的“價值九篇”,呼吁要“從企業文化時代邁向產業文化時代”,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宋書玉還率先提出了“酒文化逆差”這一概念,為中國酒“出海難”找到了原因,理清了思路。
在2024年末舉辦的中國酒文化大會暨2024中國酒業協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年會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提出了中國酒文化的“價值九篇”,呼吁要“從企業文化時代邁向產業文化時代”,引起了業內外的廣泛關注。宋書玉還率先提出了“酒文化逆差”這一概念,為中國酒“出海難”找到了原因,理清了思路。
宋書玉理事長在談到為什么要舉辦中國酒文化大會時,分析了內部與外部,企業與產業四個原因,并重點分析了“酒文化逆差”。
宋書玉理事長說,一個優 秀的中國酒品牌,一定是“個性化品質表達+個性化文化表達”的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甚至可以說,中國酒產業,就是“品質+文化”的產業。但是,我們缺乏對中國酒文化的了解,對自身文化資源的用心,對產業文化人才的培養,對文化建設的投入。從整個產業層面來看,中國酒文化面臨兩大問題:
一是國人不熟悉。從我們自身的邏輯出發,每一個品牌都是無與倫比的;但如果從消費者邏輯出發。任何企業,任何產品可能都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中國酒文化,只有與消費者找到精神共通點,思想共享點,情感共鳴點,時代共振點,才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同與接納。多年來,中國酒文化是以酒企、酒產品為載體的,甚至是高度依賴于商業回報。往往酒文化的價值被酒企和酒產品所取代,因此難以得到消費者情感共鳴。以至于消費者對中國酒文化有許多誤解。
第二是國際不了解。跨越山海走向國際,是中國酒業共同的追求;文化走出去是中國酒走出去的前提,也是中國酒業的共識。但是,我們更多關注的是每年進口酒和出口酒的懸殊,也就是酒的“貿易逆差”,卻很少關注酒的“文化逆差”。
國際酒類進入中國市場,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據統計,洋酒明清時期就來到了中國,有姓名的西方傳教士多達1387人。這1387人同時也是西方酒文化的傳播者。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全 球Z大的酒類消費市場。葡萄酒、威士忌、白蘭地、利口酒等國際酒,以及酒吧等休閑娛樂消費場景,系統的在中國市場深耕了幾十年。對比起來,中國酒文化在國際市場上所做的工作,可謂是九牛一毛。應該說,如果我們不能逐步縮小乃至扭轉巨大的“酒文化逆差”,中國酒的出海之路將會無比漫長。
筆者認為,酒文化逆差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國內市場大,中國酒業在過去更多地聚焦于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的重視程度不夠,文化推廣不足。另一方面,中國酒文化的獨特性和復雜性也使得其在國際傳播中面臨一定的挑戰。中國酒文化不僅包含歷史傳承、釀造技藝、禮儀規范等豐富內涵,還與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學藝術、民俗宗教等緊密相連,這種綜合性的文化特征使得其在國際上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如今,國潮出海已經在不同領域影響了消費者,中國酒業應該抓住這個機遇,借“中國文化”的強勢輸出,扭轉“中國酒文化”的逆差。(來源:中國酒業協會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