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xnmx.cn/baijiuzs/ 2022-05-18 閱讀數:525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人總結了很多生活智慧。比如“過猶不及”,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才會取得滿意的結果。飲酒也一樣。
《黃帝內經》開篇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道理:人的壽命與分寸和度有關。
黃帝問他的老師歧伯: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靈敏;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就衰弱了,這是由于時代不同,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岐伯回答說:上古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夠取法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飲食有節制,作息有規律,既不過度操勞,又不過度縱欲,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所以能頤養天年。
岐伯對比上古之人與后來的人,他說,現在的人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于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可見,在岐伯眼里,人只有在有節度的生活中才能頤養天年。
分寸和節度,是養生的妙法。
子曰:“過猶不及。”意在告誡人們,做事要把握好分寸,“過”或“不及”,都會出問題。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一個愚人赴宴,抱怨菜淡無味,主人趕緊加了點鹽,愚人再吃便覺得味美無比。愚人心想原來菜放鹽才有味,那多放些鹽,菜味不是更美。于是愚人干脆將一勺鹽放進嘴里,結果弄得自己又難受又狼狽。
分寸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因為分寸始于人的天賦,修于人的經歷,成于人的修養,終于內心的積淀。
飲酒也是如此。
大凡酒能益人,故有“天乳”、“百藥長”之美譽;
但酒亦能損人,故有“禍泉”、“腐腸賤”之惡名。
損人益人非酒之過,乃人誤用酒也。因酒具有損人益人的雙重性,故需酒禮酒德來達到去損增益,避害趨利,從而實現人與酒的“和諧”和“中庸”的境界。
數千年的文化傳承,也形成了“酒飲小醉、花看半開”的中庸態度、飲酒理念。將飲酒和做人完美結合在一起。()文章來源:酩閱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