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2月的第三周,也就是圣誕節前,葡萄酒類目的總銷量在14.2萬件,銷售額在4200萬元。與上一周相比,葡萄酒類目銷量環比增長了65.7%。但同樣時間段內,白酒類目的環比增長卻是153%,總銷量達到52.3萬件,銷售額在4.9億元。
京東平臺公布的數據顯示,在12月的第三周,也就是圣誕節前,葡萄酒類目的總銷量在14.2萬件,銷售額在4200萬元。與上一周相比,葡萄酒類目銷量環比增長了65.7%。但同樣時間段內,白酒類目的環比增長卻是153%,總銷量達到52.3萬件,銷售額在4.9億元。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數據是直觀的“證據”,僅是在圣誕節這樣一個外國文化氣息濃重的日子里,葡萄酒相關產品仍然做不到與“老大哥”白酒分庭抗禮。
細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確實在于白酒消費“根深蒂固”,上千年不曾中斷的歷史延續與文化普及,已經成為國內酒水消費者“日常飲品”。而反觀葡萄酒,盡管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絕美詩詞相應,但歷史斷代、文化普及斷層卻是不爭的事實。面對上千年的白酒,僅在國內市場迅猛發展數十年的葡萄酒,屬實是在消費者基礎上抗衡不了。
但另一方面的原因更加重要,那就是國內消費者對葡萄酒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們對某個事物或物體形成的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這種觀點看法推而廣之,認為這個事物或者整體都具有該特征,而忽視個體差異)。
這種“刻板印象”是什么?一句話可以概括,“好的葡萄酒一定很貴!”
歷史因素決定,葡萄酒“由高到低”的普及
由于種種原因,改革開放后的中 國,才迎來了經濟上的“騰飛”。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以法國為代表的的葡萄酒產品開始大批量引入國內市場。但從實際消費能力、市場開放程度看,當時的進口葡萄酒產品確實“貴”。當然,這種貴有可能是相較于當時國內絕大多數消費者的收入而言,并非一定意義上的“貴”。
隨著國內市場發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葡萄酒產品的價格與國內人均收入漸漸相符,性價比產品源源不斷涌入國內市場。但由于歷史上的“貴”,導致部分消費者始終認為“好的葡萄酒一定很貴!”
在一位酒商看來,葡萄酒“由高到低”的普及過程“不可逆”,已經造成的結果,只能靠后續的葡萄酒推廣與普及。圍繞一個核心,“葡萄酒只是飲品,與白酒、啤酒等等并無差別,高價的是好酒,低價的也并不能代表‘不好’。”
按他所說,好的宣傳方式,絕不是“空洞”的強調,而應該是“類比、對比”,用大家熟悉的事物去解釋葡萄酒的“低價不低質”。但現在的問題是,誰來做這個“種樹人”?現在而言,很多葡萄酒生產企業的宣傳重點仍然是“品質、歷史、文化”,注重于自身品牌形象的包裝。
主動出擊,國產酒有望實現“逆轉”
值得慶幸的是,今年以來,國產葡萄酒生產企業的“奮力向上”,為改變“好的葡萄酒一定很貴”的消費者“刻板印象”帶來了新希望。其不斷被強化的品牌力,與業績上的增長都在說明,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國產葡萄酒的“品質與價格”。
眾所周知,高端葡萄酒市場中,國產葡萄酒品牌的話語權始終不重,進口葡萄酒品牌依靠“歲月積淀”始終保持著先地位。
但今年開始,伴隨“抗議”而起的新一輪民族自強風潮,理性消費、品質消費理念的成熟,以及“健康生活”備受重視。多重利好因素之下,國產葡萄酒的崛起可謂“勢不可擋”。
今年雙十一,張裕官方旗艦店位于天貓葡萄酒品類店鋪第1名,交易額是排名第二位店鋪的2倍;11月份,長城葡萄酒京東自營旗艦店單月銷量9.3萬件,銷售額高達3600萬。
在這個大趨勢下,國產葡萄酒旗下多款性價比產品走俏,100元左右價位的葡萄酒產品正在被更多的國內消費者選擇、飲用與喜愛。有業內人士認為,在大好形勢之下,國產葡萄酒一方面應繼續鞏固“性價比”產品的優勢;另一方面,不斷向上調整進口葡萄酒長期“霸占”的高端產品市場。
如果說,進口葡萄酒的普及是“由高到低”,那么國產葡萄酒的普及則是“由低到高”,堅實的群眾基礎,讓品牌的市場基礎更穩。同時,也能改變消費者對葡萄酒的“刻板印象”。(來源:賣酒狼圈子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