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鴨溪酒業有限公司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鴨溪鎮,公司廠區占地面積120萬余平米,建筑面積75萬余平米,現有員工1500余人,專業技術人員100余人,公司總資產100余億元,注冊資本8100萬元。年產半成品酒能力達10000噸左右,勾調、包裝生產能力5000噸,擁有制曲、釀酒、調酒、包裝生產線及先進檢驗檢測等配套完整的設備,是一家集釀酒生產、勾調、包裝、銷售于一體的白酒企業。
公司生產的鴨溪窖酒具有“窖香幽雅、陳香馥郁、綿柔醇厚、甘爽細膩、尾凈悠長、略帶醬味、空杯留香”的獨特風格,素有“酒中美人”之雅稱。早在清代中后期就名噪川南黔北,尤以其前身“雷泉大曲”、“榮華窖酒”為馳名。
源遠流長的釀酒歷史
據《史記》記載,在漢朝,夜郎國(今黔北仁懷、鴨溪一帶)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醬香型白酒的雛形。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品嘗了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取道鳛部(今黔北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后,覺得甘美異常,贊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再赴夜郎國(今黔北一帶),因枸醬酒緣故,沿赤水河奔鳛部。清仁懷詩人陳晉熙有詩為證:“尤物移人付酒懷,荔枝灘上瘴煙開,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鳛部來”。清代西南巨儒鄭珍(鴨溪人)也有:“橡蠶不自烏江渡,枸醬還從鳛部來”。證實了早在漢朝時期,黔北一帶盛產枸醬酒。唐、宋、元、明朝時期,黔北一帶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由夜郎國人用構樹果實聚花果釀造枸醬果酒,逐步演變為純糧優質大曲酒,此后大曲酒盛行于市。
千年古鎮鴨溪位于古夜郎國腹地,擁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為黔北四大名鎮之首。據《遵義新志》記載:“1000戶以上之特別大場,僅鴨溪1處,號黔北四大場之一(余三處為金沙、永興、茅臺),商務之盛如前述,為遵義西鄉之政治經濟中心……鴨溪產名酒,有次茅臺之稱。”據《鴨溪鎮志》記載:“鴨溪也是重要的鹽運集散地,早在800多年前,就盛產美酒。”
清乾隆年間,文學家、詩人洪亮吉時任貴州學政,巡察鴨溪時就在《鴨溪行館》和《白臘坎道中》(白臘坎系鴨溪鎮轄村居)詠贊出“酒邊人去往,花里徑縱橫。”和“客醉連宵雨,花殘昨夜風。”的佳句。據《遵義新志》記載:“鴨溪具規模以上燒酒坊數量多達二十五家。”《遵義新志》提到的兩個白酒產區就是鴨溪產區與茅臺產區。當時鴨溪與茅臺采用相同的生產工藝,以雷家坡之雷泉水及龍坑泉水釀造的雷泉、龍泉酒,其酒體具有醬香突出、幽雅細致、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清澈透明、色澤微黃、空杯留香持久等特征。據《貴州酒百科全書》記載:“清代中期的鴨溪雷泉窖酒使用回沙工藝,稱黔酒一絕。”清代西南巨儒鄭珍亦有詩曰:“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人到鴨溪不見鴨,只見深山眾酒家。真實反映了千年古鎮鴨溪當時不但用雷泉、龍泉水釀出“黔酒一絕”的瓊漿玉液,而且鎮上人來人往,商賈云集,生意興隆,遍地都是商機的繁榮昌盛的景象。
清光緒年間,鴨溪賴氏興建“廣興祥”酒坊,傳承鴨溪釀酒工藝釀造雷泉、龍泉酒。家住遵義西鄉(今鴨溪鎮楊柳村)合村的秀才劉成志曾題聯贈給賴氏“鴨溪廣興祥酒坊”,其聯為:“鴨溪仰福地靈龜鎮堡,雷嶺降名泉美酒流芳”。美酒指“廣興祥酒坊”釀制的雷泉酒、龍泉酒,即鴨溪窖酒的前身。據《貴州酒百科全書》記載,宣統二年(1910年),賴廣興在雷泉酒、龍泉酒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提升,常去茅臺、瀘州等地取經學藝,邀請專業酒師,創制出具有個性特征的自主工藝,窖池筑造采用泥、石窖相結合的方式,釀制出醬中帶濃、獨具風味的“雷泉大曲”窖酒。其酒體具有酒香濃郁、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清澈透明、色澤微黃、空杯留香特征。《貴州酒百科全書》記載:“雷泉大曲窖酒汲取回沙茅酒工藝精華,雷泉酒香醇濃厚又綿柔美好。”書法家黎漢鼎路過鴨溪,飲了雷泉大曲酒后贊不絕口,欣然揮毫題字“播州名酒數雷泉”(據《遵義縣志》大清乾隆三十九年“萬世永賴”碑碑文記載,原播州轄上齊烏江,下齊重慶,左抵合江、瀘州,右齊湖廣柳陽、石柱)。屆時,“雷泉大曲”酒還因香、醇、濃三大特色,一時聲名雀起,并被譽為“二茅臺”載《遵義新志》。
據《鴨溪鎮志》、《貴州酒百科全書》記載,民國中期(1929年-1932年),何清華、何清榮位于鴨溪下場鹽行街(現鴨溪酒廠老車間),組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窖酒酒坊,酒坊各取兄弟倆姓名中的一個字,定名鴨溪“榮華酒坊”。何氏多次去茅臺、瀘州、威寧等地交流學習,經多番試驗,獨創中高溫制曲工藝,一改單用高粱制作酒醅的模式,加入糯米共同發酵,釀制出更勝“雷泉大曲”的“榮華窖酒”。榮華窖酒獨具氣味芬芳,余勁綿甜悠長,其酒體風格綿柔甘洌、口感細膩、優雅,酒體儲存后微黃而透明、濃中帶醬、空杯留香而著稱,廣受顧客歡迎,遠銷海內外。
光輝奪目的發展歷程
1951年,在鴨溪“廣興祥酒坊”、鴨溪“榮華酒坊”舊址上與多家酒坊聯合組建聯營酒廠,命名為“鴨溪聯營酒廠”。1956年,酒廠公私合營,被命名為“鴨溪窖酒廠”,廠里融廣興祥酒坊、榮華酒坊工藝為一體,釀出了首批“綿柔醇厚、甘爽細膩、尾凈悠長、濃頭醬尾、空杯留香”,獨樹一幟的“五星牌”雷泉大曲酒和鴨溪窖酒。一經面世,便以上乘的質量、獨特的風格,深受消費者青睞。雷泉大曲窖酒、鴨溪窖酒后由“五星”牌注冊商標改為“涼亭”牌注冊商標。1957年,酒廠公私合營轉為國營,定名“貴州省遵義縣地方國營鴨溪窖酒廠”,1959年鴨溪窖酒被列為省管酒。1963年,鴨溪窖酒首批被評為“貴州名酒”,并蟬聯歷屆省名優酒稱號。1982年,鴨溪窖酒由“涼亭”牌注冊商標變更為“鴨溪”牌注冊商標,正式生產“鴨溪”牌鴨溪窖酒。1986年由貴州省遵義縣鴨溪窖酒廠更名為國營貴州省遵義縣鴨溪窖酒廠,1997年更名為貴州省鴨溪窖酒廠,2000年,企業改制,更名為貴州鴨溪酒業有限公司。
貴州白酒有三大典型的酒體代表:醬香茅臺、藥香董酒、濃頭醬尾鴨溪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號稱茅老大、董老二、鴨老三)。八、九十年代,鴨溪酒業進入鼎盛時期,先后兼并遵義縣高坪酒廠、遵義縣楓香楓榕窖酒廠、遵義縣酒廠3家國營酒廠;以赤水縣酒廠、習水縣酒廠、正安縣酒廠、桐梓縣酒廠、畢節縣酒廠、道真縣芙蓉江酒廠等32家酒廠為成員,成立鴨溪窖酒集團,規模達歷史,僅鴨溪窖酒廠總部就擁有職工近2000人,躋身全國500強企業行業第30名。鴨溪窖酒因為品質,在當時的經濟水平之下,以每瓶6元左右的價格創造2億多的銷售額,稅收達7500萬元左右。同一時期茅臺、董酒、鴨溪窖酒共同使用“飛天”牌商標出口海外,在美國市場上能見到的白酒,就只有茅臺和鴨溪窖。鴨溪窖酒以自然發酵生成的“濃頭醬尾、空杯留香”獨特風格在濃香型白酒中獨樹一幟,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被社會各界譽為“酒中美人”。還有“年年有余年年笑,年年要喝鴨溪窖”的詩句被廣為傳頌。
名揚九州的黔酒明珠
鴨溪窖酒暢銷大江南北,名噪九州,引來廣泛贊譽:原副方毅題詞“香飄萬里”;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題詞“三百年鴨溪窖酒,五萬里聞名飄香”;酒界泰斗秦含章題“鴨溪有酒名鴨溪,濃香無比真濃香”;白酒專家周恒剛先生題“老窖澄清奪月色,鴨溪味美借梅香”。鴨溪窖酒也因其上乘質量與獨特風格先后榮獲歷屆貴州名酒、輕工部優質產品、輕工業出口創匯產品金質獎、首屆食品博覽會金獎、普羅夫迪夫國際博覽會金獎近百項獎勵和榮譽稱號。1989年,鴨溪窖酒參加保加利亞的第九屆世界春季博覽會,以全票通過榮獲博覽會金獎。當時的《新民晚報》報道:“貴州省又一名酒---鴨溪窖酒榮獲國際金獎,這是繼茅臺酒之后這個省第二個獲得的國際殊榮。”
《新民晚報》、《貿促報》、《釀酒科技》等主流媒體聚焦鴨溪窖酒榮膺國際金獎,其中刊登于《釀酒科技》雜志03期《系列鴨溪窖酒獨占保國博覽會酒類》文章作者為當年參加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第九屆國際博覽會的遵義縣政府和鴨溪窖酒廠主要領導:鄢顯昌(原遵義縣副縣長)、張明達(原鴨溪窖酒廠副廠長),譚治明(原鴨溪窖酒廠黨委副書記)。
“酒中美人”香飄萬里,廣受青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期,由重慶開往上海的特快列車,經鐵路部門批準,該次列車被命名為“鴨溪號”,鴨溪窖酒隨著特快列車一路飄香,風靡全國各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服務部,六屆人代會中午休息時,代表們聽說供應“鴨溪窖酒”,紛紛前來購買。人民大會堂服務部負責人說:“鴨溪窖酒自1985年作為人民大會堂產品以來,以它窖香濃郁、綿甜爽凈、余味悠長的獨特風格,受到廣大中外賓客的贊揚,供不應求,深受歡迎。”1986年6月14日,鴨溪窖酒廠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貴州廳隆重舉辦了各界人士座談會,據當時《食品報》記載,“方毅副(原副)舉著一杯鴨溪窖酒高興的對記者說,這酒確實不錯,有點五糧液的味道,貴州真是好酒多啊!時任北京市釀酒總廠廠長,白酒協會副高景炎告訴記者,鴨溪窖酒是貴州近十年來新崛起的一種名酒,它與貴州的茅臺、董酒香型不同,是濃香型白酒,以窖香濃郁、綿甜爽凈、甘冽醇厚、尾凈余長的風格著稱,稱得上是黔酒中的佼佼者。”“出席座談會的還有時任貴州省省長王朝文,在京的貴州籍的老同志和從貴州調京的一些老領導李保華、陳璞如、韓念龍、徐運北、李立、黃友巖、汪小川等領導。”90年代初,歌詞作家石祥、張士燮,作曲家劉青、唐坷、孟慶云還傾情為鴨溪窖酒譜寫了《一支古老的酒歌》、《沒有鴨溪不成席》、《酒中美人贊》等歌曲,由歌手杭天琪、張也等演唱,制成光碟,被廣為傳唱。
在天津,時任天津的李瑞環,曾多次邀請鴨溪酒廠去天津建分廠。天津以名酒品牌冠名的中餐廳“鴨溪大酒樓”自1989年開業至今,仍然生意興隆。多地糖酒公司老經銷商均感慨地說過,計劃經濟年代,到貴州調撥白酒時,找領導爭取多批二箱茅臺酒還有可能,要想多批二瓶鴨溪窖酒那是難上加難。
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
在革命史冊,鴨溪也留有光輝的一頁。
據《鴨溪鎮志》記載:“1935年1-3月,中央紅軍在鴨溪三進三出,建立了鴨溪蘇維埃臨時政府、鴨溪土地革命委員會、鴨溪武裝游擊隊。發布了《為粉碎敵人新的圍攻赤化全貴州告全黨同志書》、《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等重要文件,書寫了《十告白軍書》等標語,新成立的中革軍委前敵司令部在鴨溪汪家屋基召開了次軍事會議。”中央縱隊、紅一軍團司令部、紅三軍團、紅五軍團一部、紅九軍團司令部等中央紅軍三次轉戰鴨溪,在此過程中,鴨溪人民與紅軍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
據《鴨溪鎮志》記載:“2月底,中央紅軍回師黔北,再占遵義,取得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中個大勝利--遵義大捷。”3月2日,紅三軍團在鴨溪街后雷家坡麻園四塊土(湖廣廟前)召開萬人大會,慶祝遵義大捷。紅十一團政委張愛萍在“萬人大會”賦詞《西江月?遵義大捷》,慶祝勝利:
“搶奪婁山天險,直下遵義月明。鏖戰競日老鴉嶺,援敵兩師喪盡。長征首獲大捷,轉戰歷數艱辛。歡聲動地如雷鳴,遠望萬山橫亙。”
--“張愛萍詞《西江月?遵義大捷》1935年作于鴨溪”
同時作七律《悼念紅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哀悼鄧平烈士:
“長夜沉沉何時旦?黃浦習武求經典。北伐討賊冒彈雨,平江起義助烽焰。“圍剿”粉碎苦運籌,長征轉戰肩重擔。遵義城下灑熱血,三軍征途哭奇男。”
--“張愛萍七律《悼念紅三軍團參謀長鄧平同志》1935年作于鴨溪”
3月4日,為加強統一作戰,中革軍委特設前敵司令部以加強作戰指揮,中革軍委、副、王稼祥發布了特設前敵司令部的火急命令,任命為司令員、為政治委員。“這是自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取消軍內職務后,中央恢復的軍職。”是日,在鴨溪汪家屋基召開會議,史稱鴨溪會議,、等中央主要領導參加會議。據《鴨溪鎮志》記載:“參加會議的至少還有紅一軍團的負責人林彪、聶榮臻等人。”鴨溪會議是前敵司令部成立后的軍事會議,是繼遵義會議后的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也是遵義會議、茍壩會議的姐妹會議。會后以、的名義發出了有名的“鴨溪作戰命令”也是長征途中以、名義聯合簽署的作戰命令,意義非凡。同時,鴨溪會議是紅軍在取得遵義戰役勝利后尋找下一次大戰的嘗試,為在后來的茍壩會議上,多數人不顧堅決反對,仍然堅持進攻打鼓新場的激烈爭論埋下伏筆。
據當時給中央紅軍首長燒飯的炊事員及部分參與紅軍活動的老人回憶,“中央紅軍及紅軍主要領導人在鴨溪作戰、休整期間,曾用鴨溪窖酒治病、療傷。上世紀60年代,長征時的警衛員陳昌奉及隨行人員到鴨溪尋找當年等領導在鴨溪開會的詳細地址,陳昌奉回憶,“鴨溪人民和鴨溪窖酒極大的支援了在鴨溪作戰、休整的紅軍,捐資捐物,幫助紅軍解除傷、病痛苦”。他還講述了一段有趣的往事,召開鴨溪會議的晚上,紅軍首長工作得很晚,半夜時分寒冷饑餓,炊事員給參會中央紅軍首長做了鴨溪特產醪糟(即甜米酒)煮雞蛋,吃后,夸獎鴨溪的醪糟雞蛋真好吃。”
《鴨溪鎮志》記載:“紅軍在鴨溪休整期間,鴨溪人民以鴨溪特有的美酒--雷泉大曲、榮華窖酒來表達對紅軍的愛戴之情,以及鴨溪人民獨創的山歌歌頌紅軍。”
三杯美酒敬紅軍
一杯美酒敬紅軍,紅軍吃了有精神,
北上抗日決心大,展望前路更光明。
二杯美酒敬紅軍,紅軍吃了往前行,
臨別之時握住手,英勇殺敵立功勛。
三杯美酒敬紅軍,紅軍百姓心連心,
今日亭前把酒敬,不知何時才回程。
吃罷美酒要起身,紅軍弟兄把誓盟,
此番前去打日本,解放天下受苦人。
據《酒鄉紀事》記載,愛國將領張學良自1944年冬,從貴州開陽轉移到貴州桐梓小西湖幽禁至1947年春。軟禁期間,張將軍“常常在小西湖里獨斟獨飲鴨溪窖酒(當時稱“榮華窖酒”)和茅臺酒以消磨時光。”
八十年代,在對越反擊戰中,鴨溪窖酒是戰士的壯行酒、療傷酒、慶功酒,參戰官兵至今仍深切懷念。激蕩歲月,鴨溪窖酒作出極大貢獻,是歷史不可或缺的珍品。
二十一世紀初,鴨溪窖酒于2009年、2010年兩度被評選為全國政協會議指定用酒,2011年被國家商務部認定為“中 華老 字號”,2012年被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同年,“鴨溪”商標被評為馳名商標,2016年,鴨溪窖酒榮獲貴州第二屆十大名酒金質名酒獎。
為進一步做大做強鴨溪酒業,公司決定斥資30余億元,實施鴨溪窖酒5.5萬噸擴能技改工程,明確提出了在5年左右把鴨溪窖酒打造成全國白酒品牌,使鴨溪酒業躋身于全國白酒企業行業前列。擴建廠址位于播州區鴨溪鎮中心地帶,與老鴨溪酒廠連為一體,建設用地1800余畝,新增鴨溪窖酒生產能力5.5萬噸。建成時鴨溪酒業將形成5.8萬噸鴨溪窖酒基酒生產能力,其中勾調、包裝達10萬噸,優質基酒和成品酒儲存能力約30萬噸。可實現直接就業5000余人,間接就業上萬人,年銷售收入約120億元,年利稅約50億元,將為貴州白酒振興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