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xnmx.cn/ 2020-03-21 閱讀數:1124
3月10日上午10點,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組委會”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今年的拜祖大典將于農歷三月初三(3月26日)以“現場無嘉賓、無觀眾、無演員表演”,“大典規格不降、影響力不降”為基本,通過央視《中文頻道》、鳳凰衛視、河南衛視、鄭州電視臺等,在北京演播室和現場演播室連線直播的方式,在鄭州市新鄭黃帝故里景區簡約莊嚴舉辦。
這是新鄭自1992年開始舉辦炎黃文化旅游節以來,首次全新推出網上拜祖平臺,支持海內外中華兒女以“華人共戰疫,軒轅黃帝佑中華”為主題的網上拜祖,凝聚華人力量,奪取抗擊疫情的勝利!
為什么要拜謁黃帝?
眾所周知,黃帝是“華夏部落聯盟”首領,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5000多年前,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與征服東夷、九黎族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載入史冊。在位期間播種五谷、養蠶制絲、修建屋宇、馴養牲畜、研制陶器、觀測四時、建舟車、制音律、作《黃帝內經》等,使當時的原始農業及社會形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歷史延續至今的整個進程中,黃帝不僅在民族起源、物質創造、精神文明等方面,對“華夏民族”的形成產生了重要作用,作為中華文明的開啟者,更對今天宣揚“炎黃子孫、天下一家、華夏精神、愛國歸心”等信念有著重大現實意義。
尤其是“大一統”觀念由黃帝首創并非常早實踐,在“族統、神統、政統、物統、道統”等諸人文方面,成單獨“提綱挈領、發凡起例、開物成務、率先垂范、作始成統”之偉大人物形象。中華后人皆自認為“黃帝子孫”,使黃帝形象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圖騰與信仰。
從黃帝定圖騰為龍,以及與炎帝結盟開始,中華文明崇尚“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傳統正式確立,也正是因為這一共同的精神信仰,才使行走在各地的中華兒女通過祭拜、追憶的形式,驕傲地宣稱“我們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站在今天的中華大地上回望歷史,正是這位“人文始祖”如“神”一樣的存在,使海內外華夏民族子孫有共稱“黃帝子孫”的文化血緣紐帶,時時刻刻維系并促進華夏族群共存共榮、共治共享的偉大理想,推動著每一個時代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史料記載,祭祀黃帝的活動可以追溯到夏商周三代,自秦漢以來,史不絕書。但在當今,伴隨中華的偉大復興,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黃帝陵寢所在地——陜西黃陵,春秋時期就已開始公祭黃帝陵,2004年公祭活動升級為“國祭”。
黃帝的出生和建都地——河南新鄭,1992年開展拜祖活動,2006年起升格為拜祖大典,主辦單位升級為河南省政協。
在很多地方,有各個形式的拜祖活動,為什么以黃帝故里的拜祖大典為盛?
因為今天,80%的姓氏都源自新鄭,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其姓者有十四人,從黃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今天的姓氏是黃帝時期不斷繁衍、得姓的結果。
因為在新鄭,黃帝劃疆分野、草創國家、建章立典、教化文明,奠定了新鄭“中華第1古都”的歷史地位。
因為2019年11月12日,國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公布國家高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河南新鄭《黃帝祭典(新鄭黃帝拜祖祭典)》榮升為國家高級“非遺”項目。
“葉落兮歸根,故里兮牽魂。”河南新鄭,隨著各屆拜祖大典的成功舉辦,已成為堅守對先祖的敬畏與虔誠,促進文化交流與經濟往來,維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圣地”。
黃帝與“仰韶文化”有什么關系?
河南,這個被譽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中原腹地,不僅是中華民族發源地,也是華夏文明發祥地。
如果說在河南,“尋根”找到了黃帝,那么尋找文明之火,便會找到仰韶。
有考古學家曾經提出,仰韶文化與黃帝時代、黃帝部族存在密切聯系,并非巧合,而是歷史的客觀存在。
自古以來,有關黃帝的傳說故事不絕于耳,河南省有專家曾認為,“在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前,黃帝出現于各種傳說中,在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符號之后,黃帝仍然活化在各種各樣的傳說之中。”
那么,這些傳說是否能在史料、文物中,找到證明呢?
根據文獻記載,對黃帝生活時代的推定大體不出距今5500~4500年的范圍,而這個范圍基本與廟底溝類型及廟底溝二期文化的時期相對應……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廟底溝類型是“仰韶文化”較為繁榮并急劇向外擴展的時期,其分布和影響印證了《史記·五帝本紀》記述的黃帝非常遠到達的范圍。
仰韶文化時期,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制造業均有了進一步發展,各處遺址中發現的谷物痕跡,農業和手工業用到的石斧、陶刀、骨錐等工具,豬、犬、牛、羊等動物骨骼,尤其彩陶碎片及陶制器具等,都印證了《史記·五帝本紀》中“蓺五種”“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等說法不虛。
這時的聚落明顯發生變化,原始農耕社會開始逐步向階級社會演變;文化中心東擴,且迅速地向四面八方發展;對外的急劇擴張和戰爭日益增多;聚落周圍設防的環壕和城墻應運而生……鄭州“西山”發現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證實,這個時期王權已經出現,高于部落的政治實體逐漸產生……
由于疑古,的傳說時代,史書記載的炎帝、黃帝、顓頊、帝嚳等部族,中華文明歷史源頭等問題一直不清晰。隨著仰韶文化遺址的多處發現,地下遺存驗證了史書記載的正確性,這些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而考古學的證明,使得“仰韶文化”晚期的社會發展狀態與相關文獻,及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社會相互印證的同時,也使另一個謎題的答案浮出了水面——酒。
虔誠拜祖,敬仰傳承
仰韶文化出土的文物令人驚訝的有很多,黃帝時期空前的發明創造也很多,但這兩者中,共同與今日仍然盛行的酒,有著莫大的歷史淵源的,是陶。
考古發現,“陶”是仰韶文化非常突出的“標志性器物”。在整個仰韶文化時期,陶器生產在人類的生活中日益重要,陶器的種類也出現了大繁榮。各地不同時期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器型大多有杯、缽、碗、盆、罐、甕、盂、瓶、甑、釜、灶、鼎等,包括的小口尖底瓶、雙連杯。
而黃帝時期,陶器的發展與谷物種植的繁榮,為人工釀酒提供了先決條件。據有關資料載,地球上非常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有了酒,接下來便有了酒器。
仰韶文化時期,小口尖底瓶就是以祭器形式存在的,專管祭祀的人飲用祭器里裝酒后,便會陷入“通神”的狀態。先民們用火燒制彩陶,用陶釀出美酒,用酒敬天祭地,正如今天的仰韶酒業。
當庚子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宣布在新鄭簡約莊嚴舉行之時,仰韶酒業彩陶坊·天時酒,已經第七次入選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指定供奉用酒。
為什么是“仰韶·彩陶坊”呢?它憑借什么頻頻出彩這樣重大的時刻?
知情人士透露,每年拜祖大典供奉用酒的選擇都相當嚴格,組委會會慎重地從歷史文化、品牌文化、產品文化、產品質量等方面進行層層選拔,側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中原文化特色,體現對中華文化尊重的選項。
酒作為重大活動儀式上的必選品,唯臻美品質,方見于虔誠。“彩陶坊·天時·日月星”酒以其優異的品質、厚重的歷史以及“天地人和”的產品文化,多次被確定為黃帝故里拜祖大典供奉用酒。
7000年前,仰韶人用火燒制彩陶,用陶釀出美酒,用酒敬天祭地,仰韶酒業作為仰韶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仰韶彩陶坊“天時、地利、人和”是對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是中華民族祈求風調雨順、尊崇天地人和的體現,這與黃帝拜祖大典的主題在歷史文化層面高度契合。
彩陶坊·天時“日、月、星”酒,不僅寓意深刻,且品質上乘。拜祖大典的主題是“同根同祖同源,和平和睦和諧”,黃帝時期處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以仰韶酒拜始祖軒轅,同宗同源;活動儀式中后一項的“天地人和”,更與仰韶彩陶坊的產品文化屬性高度契合。彩陶坊作為供奉用酒,對于促進華人對中華“史前文明”的深入了解及傳播具有重要價值和積極意義。
先祖釀酒,祭神、通靈;今人釀酒,致敬、傳承。古代的仰韶酒,見證了黃帝部落的輝煌統一歷程,現代的仰韶酒,見證著中華民族波瀾壯闊的復興大業,承前啟后,敬仰傳承,實屬絕配!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