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關總署發布2020年1-12月進出口主要商品量值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我國出口啤酒數量為3.87億升,同比下降7.4%;金額為2.43億美元,同比下降4.9%。
近日,海關總署發布2020年1-12月進出口主要商品量值統計數據。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我國出口啤酒數量為3.87億升,同比下降7.4%;金額為2.43億美元,同比下降4.9%。
據了解,2020年全年,啤酒全年進口量為58423萬升,同比下降20.2%,金額為48.18億元,同比下降14.7%;葡萄酒全年進口量為47136萬升,同比下降28.8%,金額為194.87億元,同比下降20.2%。
另一組被披露的數據顯示,2020年前十月,國內啤酒累計產量為2996.2萬千升,同比下降7.5%;國內葡萄酒累計產量為24.7萬千升,同比減28.8%。由數據可以看出,與國產啤酒、葡萄酒在整個2020年,其產量也是處于“負增長”。
按照業內人士的描述,疫情只是一個方面,經濟發展速度與殘酷的市場競爭才是造成進口量、國內葡萄酒、啤酒“不增反降”的根本原因。而所謂的疫情影響,只是充當了一個“催化劑”的角色。
疫情之下,唯有品牌向上
2020年春節開始,一直到現在,疫情在國內造成的影響始終存在。盡管沒有人心惶惶,但從國家號召到地方政策部署,處處透露著“嚴防氛圍”,導致許多消費者小心翼翼,線下市場的流量限制呈現常態化趨勢。
在這個背景下,啤酒、葡萄酒銷售整體受到影響是必然的。但大家不得不承認的一點是,品牌知名度越大的企業,在困境之下的表現越發的亮眼,堅實且足夠規模的“品牌粉絲”撐起了這些知名品牌的業績,維持了銷量的穩定,確保了價格“不滑坡”,甚至可以做到“逆勢上漲”,以澳大利亞知名葡萄酒品牌奔富為例,2020年7月1日,國內疫情被控制沒多久,在市場暫未完全恢復的狀態下,宣布旗下bin389、bin407即將漲價。
多位業內人士對這個情況的看法是,整個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大勢是可見的,隨著時間后移,啤酒、葡萄酒的銷售方會有更加明顯的感覺,那就是消費者“寧可不喝,也不湊合”。任何妄想以低價沖擊市場的行為,已經不具備執行所需的市場環境。
疫情的出現,不過是徹底擊破了某些商家所堅守的“傳統營銷方式”,用事實再一次強調,現在已經是品牌競爭的時代,以往價格為王、渠道為王的“老舊理念”都應被摒棄。而在一個追求大品牌、高品質的時代,小眾即是大眾!
增加產量規模,不如加大宣傳規模
以一直強調“三分釀,七分種”的葡萄酒為例。根據國際葡萄和葡萄酒組織(OIV)發布的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中 國葡萄園種植面積為855千公頃,僅次于西班牙(966千公頃)排名第二。而中 國葡萄酒產量自2015年開始就連續下降了4年,2019年中 國葡萄酒的產量為45.1萬千升,較2018年同比下降了28.30%。截止至2020年全年中 國葡萄酒累計產量達到41.3萬千升,葡萄酒產量比去年再次出現下滑。
國內葡萄園種植園面積激增,與其對應的是國產葡萄酒產量下滑。這就說明,在物資極為豐富的現在,消費者為代表的買方市場才是“做主的人”,消費者握有更多選擇的權利,在成百上千的產品中挑選一兩款自己喜歡的。
此外,有業內專家認為,由于消費者越來越關注健康,健康飲酒的理念備受認可。此外,正在崛起的新一代消費者與老一輩相比更加的“節制”。在這樣的未來趨勢下,酒精類飲品的產量、銷量并不是發展主流,凈利潤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的是“單瓶價格的提高”。
與不斷擴大種植規模、銷售范圍相比,酒企更應在有限的資源內學習如何聚焦品牌打造,進而成為被消費者廣泛認可的“高端品牌”。而不是一直增加“自重”,漸漸與市場發展趨勢偏離。(來源:賣酒狼圈子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