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已經實現盈利,仍然得不到認可?
業內人士認為,作為一家區域酒企,青青稞酒正處于“省內遭擠壓,省外進不去”的尷尬之中。而今年上半年能實現同比扭虧為盈,是因為去年虧的太厲害。
今年盈利是因為去年虧慘了
數據顯示,2020年1-6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54億元,同比下降34.6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虧損3506.64萬元,同比下降256.2%。
需要大家注意到的是,分地區來看,青青稞酒的青海省內市場下滑幅度高達38.49%,省外市場下滑26.62%。
對此,青青稞酒當時給出的解釋是,“市場下滑是受疫情影響,餐飲與婚宴消費受到抑制。”
2021年7月13日,青青稞酒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半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7000萬至8000萬元,同比扭虧為盈。
兩相對比,面對去年上半年的嚴重虧損,今年上半年的扭虧為盈確實缺少足夠的“含金量。”
而對于這一次扭虧為盈,青青稞酒相關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一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經濟持續復蘇,白酒行業趨勢向好,公司整體業務逐步恢復,核心區域業務也得到了修復;
二是品牌宣發、廣告投入、產品結構調整等工作收到了實效,公司持續聚焦白酒板塊,核心區域業務得到了修復。
但這同樣遭到了部分業內人士的質疑,他們認為,疫情得到控制確實是青青稞酒業績恢復、上升的一大原因。
而青青稞酒自身的“投入、調整、聚焦”是否起到了作用,其實有待檢驗。
一方面,青青稞酒2014-2017年,連續4年業績下滑。
數據顯示:2014年,凈利潤為3.17億元,同比降15.03%;2015年凈利潤為2.31億元,同比降27.19%;2016年凈利潤為2.16億元,同比降6.44%;2017年凈虧損為9416萬元,同比降143.57%。
青青稞酒在2018年扭虧,2019、2020年繼續下滑。
另一方面,今年以來,青青稞酒對于市場開拓、業績增長并沒有表現出足夠的自信。與眾多企業宣布積極謀求全國化不同,青青稞酒似乎尚處于“立足大本營,主攻甘肅市場”的生存階段。
為生存,青青稞酒“守不住,出不去?”
今年7月,有投資者向青青稞酒提問,公司是否有向全國市場推廣計劃?
對此,青青稞酒回答稱,“公司首先在青海甘肅根據地市場做深做透,其次是立足西北,第三是全國市場布局。目前公司正在推進青甘根據地市場及西北市場戰略布局,在全國局部市場也有一部分銷量,目前正處于市場培育期。”
由此來看,青青稞酒尚處于“第1階段”,也就是做深做透青海、甘肅市場。
但是,這兩個市場都有“問題!”,按照青青稞酒總經理魯水龍的介紹:“青海常駐人口約592.4萬,雖然(青青稞酒)在省內市場占有率達65%-70%,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小,還有部分少數民族不飲酒,這對我們企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限制。”
與青海相比,甘肅擁有80億白酒消費容量和2500萬人口基數,市場規模大了很多。
魯水龍曾明確表示,實現“全國化”,一直是青青稞酒努力的方向和目標,而甘肅市場則是其“走出去”的第1站。
可是,甘肅省內有金徽酒坐鎮,青青稞酒與金徽酒相比,即便不輸品質、品牌,卻也在資本加持上稍遜一籌。畢竟,金徽酒背后有復星集團。
此外,金徽酒的戰略規劃中也明確提及“布局全國,深耕西北,重點突破。”
在這種背景下,青青稞酒不可能輕而易舉的完成對甘肅白酒市場的“滲透”,甚至還要時刻提防金徽酒的“反滲透”。
業內專家認為,青青稞酒是一家很踏實的企業,他們對自己要做什么有明確的規劃。
痛點在于,即便沒有好高騖遠,他們的規劃也不容易實現。而這,并不是青青稞酒一家酒企的問題,而是當前許多區域酒企共同的問題。
全國名優白酒品牌不斷“下沉”,區域酒企省內市場份額受到擠壓而減少,寄希望于“走出去”開拓新的市場,卻又遭遇當地酒企的“阻擊”。
省酒品牌怎么破局?現在來看只有“創新”,這個“創新”不是簡單的借鑒,而是真正的做到“突破和顛覆”。
為此,區域酒企可以嘗試與專業團隊合作,發掘能夠打動消費者的產品賣點,擺脫“腹背受敵”的困境。(來源:賣酒狼圈子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