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里,80多歲正是兒孫繞膝、頤養天年的時候。然而,有一位80歲的老人季克良,近兩個月來生活竟然是這樣的畫風:
3月6日,茅臺制酒二車間,指導生產。
3月7日,茅臺制酒五車間,指導生產。
3月中旬,茅臺制酒十五車間,指導生產。
3月27日,茅臺學院,簽名贈書。
3月30日,茅臺制酒十八車間,指導生產。
4月14日,茅臺集團,參加老領導座談會。
……
這些行程,還不包括季老這兩個月曾多次受邀到各地酒廠調研、傳授經驗、指導生產工作。其實,很多人都忽略了,4月也是季老的壽誕月。
季克良一生與茅臺結緣,不僅把茅臺帶上了規范化、科學化的道路,也把茅臺工匠精神發揚光大。值此季老壽誕之月,我們再次回顧他為茅臺乃至白酒做出的重要貢獻,向季老致敬。
開拓:構建科研工作體系
庚子仲春,在茅臺制酒車間,經常能看到季老忙碌的身影。
季老會詳細詢問生產檢測數據,認真聆聽車間負責人介紹各輪次產酒情況,仔細檢查設備運行情況,以及指導打糟上甑、晾堂操作等工藝環節,品嘗新烤取的基酒,有時還會拿起木锨上陣,指導生產。
事實上,自從踏入茅臺酒廠開始,這幾十年來,季老一直關注茅臺酒的生產工作,哪怕退休后也是如此,每輪次生產季都回到廠里。
季克良大學一畢業就到了茅臺酒廠,直接深入參與釀酒,從投料、制曲,到發酵、蒸餾、取酒,每個環節都身體力行。
酒廠釀造環境是高溫作業,非常辛苦,而季克良卻一刻不曾懈怠。他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有三年多時間,他幾乎每天都要有長達十來個小時的勞動,工作強度很大。當然,付出就有收獲,這段艱苦的時光,不僅讓他對茅臺酒的傳統釀造工藝爛熟于心,同時結出了累累碩果。
1965年,季克良寫出了一篇重要的論文——《我們是如何勾酒的》,科學地總結了茅臺酒的勾兌工藝,為白酒的質量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與標準。后來,季克良陸續制定了制曲操作規程、小型勾兌操作規程、包裝操作規程、質量檢驗制度,還總結提煉了“茅臺酒的十大獨特工藝”,極大地提高了對茅臺酒質量的把控和規范化生產,填補了醬香酒標準的空白。
季克良從事茅臺酒科研及管理工作期間,構建了茅臺酒科研工作體系,提出并形成了系統的釀酒科學理論和應用體系,茅臺科技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同時為行業整體技術進步做出了積極貢獻。
傳承:堅守大國工匠精神
季老在2017年上海酒展致辭中說:“工匠精神是保持企業文化內涵與品質的內在動力。”季老認為,要傳承工匠精神,不僅要堅持優的傳統工藝,還要保持敬畏感,講究奉獻精神。
酒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產物,要想做好的白酒,釀酒工匠就要對自然、對質量保持敬畏感。季老始終堅持質量底線,強調質量是產品、品牌的使命,也是企業的使命。正是他的這種堅持,才使得茅臺酒能夠幾十年始終保持較高的質量水平,并且連續五屆獲得“國家名酒”稱號,多次獲得國內外質量金獎。
作為釀酒工匠,還要勇于奉獻。季老前半生都奉獻了給茅臺酒,退休后曾擔任北京茅臺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圍繞茅臺品牌的悠久歷史、獨特釀造工藝等,系統化地挖掘茅臺故事,不斷構建品牌文化高地;通過參與社會活動,持續不懈地宣傳茅臺酒釀造理論體系和茅臺創新成果。
季老還通過授課、講座、撰寫文章等方式,致力于茅臺酒傳統工藝與文化價值的傳承。《季克良:酒魂匠心》這本書,系統地寫出了季老50多年的管理經驗,展現了茅臺工匠精神的培育和發揚過程。茅臺不僅僅是用工匠精神抓內部質量,而且有對消費者負責,做良心酒的工匠態度。
3月27日,季克良應邀來到茅臺學院簽名贈書。活動結束后,這位滿頭銀發、精神矍鑠的老人又拉開話匣子,就茅臺酒的創新與發展、工藝與品牌,以及茅臺學院如何培養學生工匠精神侃侃而談。
2019年12月18日,2019(第十四屆)品牌年度人物峰會頒獎盛典在北京舉行。茅臺集團老領導、釀酒大師、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膺“品牌70年70人”獎項。而這個獎項,是季老多年來所獲得的眾多榮譽之一。
季克良是世界釀酒大師、的白酒專家,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曾任第四屆、第五屆白酒評酒委員,白酒協會常務理事,中共十五大、十八大代表;是1992年、1995 年食品工業優企業家,曾獲得“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勞動模范、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優專家、貴州省有突出貢獻的國企經營管理者、酒業功勛等多項榮譽。不過,季老曾說:“我喜歡的稱呼,是工匠,還有非遺傳承人”。
從青年壯志到耄耋堅守,季克良釀出了讓世人沉醉的茅臺味道。外界習慣這樣評價:“季老成就了茅臺”,此時,季老總會立刻糾正:“是茅臺成就了我。”
高山仰止,大國工匠季老,值得尊敬。(來源:北京茅臺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