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懷市白酒產業將迎來首部管理法規。
近期,《仁懷市白酒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發布,將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
具體來看,該《管理辦法》共計35條,其內容根據《食品安全法》《廣告法》《商標法》等,同時結合仁懷市實際情況而制定。
這是仁懷近年來首次針對白酒產業出臺的管理辦法,因此除符合前述相關法律法規外,《管理辦法》還對仁懷白酒提出了制度性要求,明文禁止、規范不利于白酒產業健康發展的種種亂象。結合仁懷市正在進行的白酒產業綜合治理3年行動,很顯然,隨著市場監管力度增強,仁懷茅臺鎮的醬酒廠將迎來一次大洗牌。
再禁“年份酒”亂象
從內容來看,《管理辦法》涉及面廣,對白酒生產、安全、經營、銷售、存放等各環節均提出了明確要求,同時也對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相關單位,明確了主體責任。
從本質上講,仁懷白酒《管理辦法》是為了產區的發展提質增效。因此,仁懷鼓勵和支持當地白酒生產者傳承傳統釀制工藝,運用新技術、新裝備;鼓勵酒類經營者實施商標戰略等,以促進產業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辦法》中被禁止限制的各類行為,也正是阻礙仁懷白酒高質量發展的“毒瘤”。
《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白酒生產經營者對其生產經營酒類的標簽標識的真實性、合法性負責。年份酒標簽應如實標注所使用各種基酒的真實年份和比例,并留存追溯、查驗材料;嚴禁使用或者變相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國徽,軍旗、軍歌、軍徽;嚴禁使用“國 家 級”“最 高級”“最 佳”等用語,禁止虛假標注“年份老酒”“洞藏老酒”,或者偽造生產日期等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
上述被禁止限制的各類關鍵詞,都揭露了仁懷白酒市場上光怪陸離的營銷手段,其中“年份酒”是仁懷茅臺鎮最應該“刮骨療毒”的關鍵癥結。
2020年8月,央視一則《年份酒亂象調查》新聞徹底引爆了茅臺鎮年份酒亂象。作為醬酒生產核心地帶,茅臺鎮上店鋪林立,數百家白酒銷售門店上都貼著定制、貼牌、廠家直銷、免費品鑒等字樣。據央視調查,某些店面出售的年份酒,價格昂貴,實際卻是勾兌的散裝酒。有的商家則在包裝盒上虛標年份,打“擦邊球”。
針對以上亂象,政府層面早已開始整頓。例如2020年8月,茅臺鎮政府發布通告稱,非中國酒業協會認證的年份酒,一律不得標注年份酒,酒瓶內外包裝不得出現有誤導消費嫌疑的字樣,產品編號數字應在數字前面注明“編號”二字。
但亂象屢禁不止,且整個白酒行業都面臨著同一個問題。早在2019年4月,中國酒業協會就發布了《白酒年份酒團體標準》,但這項標準只是一份團體標準,并不具備強制性,因此在實際執行中仍未完全起到規范市場的效果。
如今,茅臺鎮依然有虛假“年份酒”流向市場,在電商平臺搜索“年份酒”,還是會出現標著“10年”“20年”的白酒產品。
這很好理解,于消費者而言,“酒是陳的香”這一認知可謂根深蒂固,但年份酒的概念十分模糊,市場對年份酒癡迷同時又缺乏鑒定標準。在需求刺激下,為牟利而制假販假的商家就會層出不窮。
如今,《管理辦法》將茅臺鎮年份酒亂象再次擺上臺面,也不難看出政府要剔除“安全隱患”的決心。據了解,盡管《管理辦法》還未正式實施,茅臺鎮已經有酒廠開始整改。
小酒廠(作坊)被清退
仁懷對散酒的管理也值得注意。
《管理辦法》第十六條提出,經營散裝白酒的,經營者應當在固定的經營場所銷售。散裝白酒應當使用具備密閉性的盛裝容器,并在盛裝容器上標注固態法白酒、液態法白酒、固液法白酒的執行標準及生產者、生產日期等。
作為全國醬酒核心產區,仁懷市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酒廠、作坊盤踞在此,良莠不齊。行業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初仁懷有白酒生產企業1779家,其中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的白酒生產企業346家,小作坊登記許可915家,無證無登記許可266家,20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92家,規模企業僅占酒企總數的5.17%。
除了貴州茅臺、習酒、國臺、珍酒等以外,多數酒廠籍籍無名。因此,仁懷白酒市場一面是頭部企業產業迅猛發展,另一面則是企業發展不均、品牌建設不充分、低小散弱現象突出。
散酒也是劣質酒、假酒“重災區”,對生產廠家的追溯格外重要。因此仁懷對散酒經營提出要求,與其近年來治理“小散弱”問題掛鉤。
加之當地自然資源的限制,在守住生態底線的同時,仁懷要追求高質量發展就必須剔除一批“小散弱”企業。2021年,仁懷政府就提出,從2021年起,連續3年進行綜合治理行動,治理小、散、弱企業600家以上,提升仁懷白酒行業污染防治水平;到2025年實現仁懷白酒生產企業總數明顯下降,規模以上企業不少于200家,全市白酒年產能控制在60萬千升以內,產量達45萬千升,構建起產業集聚、土地集約、生態環保的發展新格局。
這被業內視為仁懷醬酒發展轉型的一個標志。搜狐酒業發展研究院專家肖竹青表示,“仁懷通過各種手段治理小、散、差、亂的小作坊,規范茅臺鎮白酒產業發展,一方面是在強化以生態為核心的市場底線,另一方面是為了維護茅臺鎮的金字招牌。”
近年來,仁懷通過“兼并重組”、“直接關停”的方式整合關停了一批小酒廠。根據仁懷《政府工作報告》,截至2022年底,仁懷清理退出白酒生產企業(作坊)622家、窖池7804口,提前一年完成預期目標。
今年3月,仁懷再次提出,“24口窖池以下的小作坊年內都要被關停,大約118家,確保白酒生產企業總數控制在1000家以內。”這一點在仁懷Z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釋放了明確信號。
市場洗牌進行時
實際上,仁懷市政府對白酒產業量身打造的專項整治行動遠不止這些。
除打假、打擊竄酒、年份酒、洞藏酒、清退小酒廠外,最為泛濫的“貼牌”亂象也早就開始整頓。今年4月,仁懷開展新一輪環保巡查行動;6月,仁懷市工業和商務局相繼印發《仁懷市白酒行業涉政類違法違規營銷行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和《仁懷市工業和商務局關于進一步加強宣傳管理的通知》,從營銷和宣傳角度為仁懷醬酒的發展劃定“雷區”與“紅線”。
綜合來看,仁懷市對白酒產業的綜合治理行動極為,從生態保護、生產儲存運輸、品牌塑造到產品宣傳營銷等都做了精準地規范。從結果來看,治理效果顯著,困擾茅臺鎮多年的各種亂象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仁懷白酒經營環境得到凈化,對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但站在酒廠角度,不斷加大的監管力度,意味著生存空間被快速壓縮。截至2022年底,仁懷企業改造累計投入15.6億元,949家企業完成“四改一建設”(冷卻水系統改造、窖池改造、接酒池改造、廠區管網改造、廢水應急池建設)、窖池44559口;117家白酒生產企業完成兼并重組。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除了兼并重組這條路外,茅臺鎮酒廠是否還有別的出路?此前,在資本大量流入茅臺鎮的時候,有的小酒廠一頭扎進了資本的懷抱。另外,有的出售生產線,有的靠賣基酒度日。
不管哪條路,在監管重壓和醬酒遇冷的雙重打擊下,茅臺鎮尚未形成規模的酒廠的日子并不好過,甚至會越來越艱難。多位業內人士均告訴筆者,“對企業而言,短期內生產、經營方面會有明顯影響。蹭茅臺流量、夸大宣傳、以次充好的小酒廠(作坊)不可能生存下來,沒有品質優勢、品牌優勢的企業也將面臨生存難題。”
但長遠來看,仁懷市正在強化有實力的酒廠,將有利于培育出更多實力能打的企業,有助于產區和醬酒品類的長足發展。肖竹青也認為,“社會進步的標志在于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未來仁懷會成為一個醬酒產業集群所在地,但其品牌打造任重道遠。”(來源: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