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延續,既在歷史的沉淀中,更在時代的脈動里。2025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中共四川省 委宣傳部、四川省教育廳、四川大學聯合主辦的“2025中華文化天府論壇”在四川成都成功舉辦。論壇以“保護文化遺產賡續歷史文脈”為主題,匯聚300余位國際組織及駐華使領館有關負責同志、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各界嘉賓,旨在強化對文化遺產“保護第 一、傳承優先”的核心理念,為文化遺產活態傳承和活態保護開拓新境界。
作為中國白酒行業唯 一擁有“活態雙國寶”的典范企業,瀘州老窖應邀出席論壇,與各界嘉賓共同探討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發展,展現傳統技藝在當代煥發的蓬勃生機。瀘州老窖1573國寶窖池群也被列為大會參觀考察點位之一。
非遺實踐獲權威點贊瀘州老窖活態傳承路徑受關注
在主論壇環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文化和旅游部原黨組成員王曉峰發表了題為《構建全 球視野下的非遺整體性協同保護機制》的主題演講。其中,他以瀘州老窖的“活態雙國寶”——持續使用450余年的1573國寶窖池群與不斷傳承700余年的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為例,充分肯定了其在系統性保護、整體性傳承與協同創新方面所發揮的表率作用。他提到,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通過跨界合作,發掘中國非遺元素,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瀘州老窖作為行業典范,將自身的國 家級非遺釀造技藝與多種國 家級非遺精妙結合,讓中國非遺驚艷世界。
在平行論壇《重塑:文化遺產的數字保護與活態傳承》中,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 席、紀 委委員兼釀酒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楊平應邀作主題發言。他以《瀘州老窖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與創新保護》為題,系統闡述了瀘州老窖在“活文物”窖池群保護、“活技藝”傳承以及文化遺產傳承與現代科技融合方面的戰略布局。楊平強調,瀘州老窖不斷加強對1573國寶窖池的保護投入,創新打造封藏大典、國際詩酒文化大會等文化IP,構筑起一條“可感知、可觸摸、可延續”的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新路徑。
在“文化遺產的活化應用實踐創新”圓桌討論中,楊平進一步分享了瀘州老窖推動非遺年輕化、場景化傳播的系列實踐。瀘州老窖酒傳統釀制技藝自公元1324年創制以來,已歷經24代釀酒人師徒相承、口傳心悟,不間斷傳承701年。近年來,瀘州老窖出臺《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導師帶徒活動實施辦法》等文件,成立傳統釀制技藝傳承保護協會、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委員會,并連續14年舉辦“懷玉杯”釀酒技能大賽,不斷構建、完善系統化、活態化的技藝傳承體系,有效保 證了傳承人培養的針對性、有效性、實用性、全 面性。
國際嘉賓實地參訪見證傳統釀造與現代智造融合
論壇期間,與會嘉賓分組前往三星堆、都江堰、峨眉山及瀘州老窖國寶窖池群等地,親身感知四川在文化遺產活態保護傳承方面的豐碩成果。瀘州老窖迎來了聯 合國、尼泊爾以及國內多個省份的中外學者現場探訪,成為國際視野下觀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深度融合樣本。
在參訪過程中,學者代表對瀘州老窖“活態雙國寶”文化遺產進一步加深了解。聯 合國教科文組織東亞地區辦事處主任夏澤翰在考察1573國寶窖池群與瀘州老窖博物館時指出,瀘州老窖國寶窖池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中國社會與自然的聯系;其使用的優質水源、優質高粱釀造的白酒,將家庭、生活、朋友聯系到一起,顯示了酒與整個社會的關系,將中國與世界的其他地方緊密相連。
國內外專家一行還盛贊窖池規模宏大與活態釀造的震撼,認為其提供了了解中國釀酒文化的絕 佳范例,是非遺活化的優 秀實踐,這也正是全 球非遺“活態”傳承中值得推廣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
文化+科技瀘州老窖持續活態傳承創新實踐
通過本次中華文化天府論壇的集中展示,瀘州老窖系統呈現了其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轉化方面的成果,進一步夯實了其作為中國白酒行業“活態文化標桿”的品牌形象。
在“天地同釀、人間共生”的企業哲學指引下,瀘州老窖正以“文化+科技”雙輪驅動,推動中國釀酒非遺在當代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特別是將數字手段深度融入非遺傳承全過程,把歷來依靠口傳心授的釀造技藝系統整理為數字化的教材體系。今年6月,《瀘州老窖檔案文獻(1771-1983)》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成為該名錄中首 個酒類文獻遺產。
正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王曉峰在本次論壇上所強調:“非遺國際化協同絕非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是通過‘走出去’傳遞中國智慧,通過‘引進來’吸引世界經驗。”以本次論壇為新的契機,瀘州老窖在深化“活態雙國寶”的保護與創新道路上,不僅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內生力,更致力于向世界講述一個傳統與現代交融、文化與科技共振的中國非遺故事。這份源于數百年傳承的堅守與創新,也是古老文明在時代長河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的生動證明。(瀘州老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