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來,被稱為“我國現代葡萄酒產業的搖籃”,它地處北緯40度的葡萄種植“黃金地帶”,不僅是首一支干白葡萄酒的誕生地,也是鮮有的“距離首都近的葡萄酒產區”。
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經歷過歷史的輝煌,然而,目前懷來產區在業界和消費者心中卻并沒有打下深刻的烙印,這背后原因何在?未來懷來產區應該如何向世界推廣自己?
本期,讓我們來聽聽近日參觀懷來產區的媒體人的聲音。
CCTV&gobaTV制片主任兼品牌總監 宗彧
“蒲萄酒,金叵籮,吳姬十五細馬馱。”吟誦著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對酒》詩句,穿行于2020懷來首屆國際葡萄酒博覽會現場,仿佛置身于詩人的畫舫間一般。葡萄美酒,金玉杯盞,年芳十五的吳地少女安坐在尚未成年的嬌小駿馬背上緩緩馳來....
這樣的場景形容眼前婀娜、秀美的懷來是再恰當不過了。年輕的城市容貌,綠樹成蔭,波光瀲滟,猶如年芳十五的吳地少女一般透著嬌美和羞澀。北環燕山,南擁太行,桑干河、洋河、永定河蜿蜒狹長的三河水系穿行其間。天然的地形地貌、環境和氣候蘊育了得天獨厚的風土,我國葡萄酒鄉等美名不絕于耳。
隨著近些年懷來引進新葡萄品種栽培技術成功落地,已栽培有赤霞珠、蛇龍珠、西拉、美樂、馬瑟蘭等多品種。
本地葡萄酒企業39家,兩極化較為突出:
一類為中小規模的本地酒莊品牌,人才儲備欠缺,生產營銷能力有限,葡萄酒品質一般,酒類品牌單一,多數是有價無市,鮮有人知。
另一類為外商投資企業,規模較大,設備設施先進,環境優美,企業文化鮮明,生產營銷能力中上,品質上乘,較為注重消費者體驗感受,價格親民,注重品牌基因元素。
第三類為合資企業,互學互鑒,優勢互補,生產營銷能力突出,資源優化配置,品類豐富,品質有,企業文化突出多元化。但渠道營銷較弱,貨品不多見,品類族群單一,難以形成齊頭并進的發展勢頭。
展會場地緊湊,展位空間狹小,衛生環境較差,安保服務較差,現場觀眾專業度參差不齊,多數以尋找便宜低價貨源合作為主;綜合葡萄酒品質水平良莠不齊。與山東煙臺葡萄酒產區、秦皇島華夏昌黎葡萄酒產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葡萄酒產區、新疆天山葡萄酒產區等相比規模尚小。相比煙臺、秦皇島、寧夏、新疆等市域、省域名稱難以形成對標品牌效應聯想。
制約懷來葡萄酒產業縱深發展的瓶頸在于“官、產、研、學”步調不統一,缺乏明星族群產品效應,缺乏國家科研項目實驗基地和科研院校來支撐產業結構科學發展。其次,缺乏主流媒體傳播和背書效應。
應當高度注重官方背書、產業融合、科技研發、學術研修四位一體。注重打造我國葡萄酒小產區地理標識品牌。
《LE VIN 環球美酒》主編 高翔
懷來因為距離北京太近,總想著隨時可以去,反而錯過了幾次去懷來產區的機會。這次趁著懷來召開的葡萄酒大會,終于來到這塊被稱為北京后花園的葡萄酒產區。
之前喝過幾家懷來酒莊的葡萄酒,包括中法莊園、迦南酒莊、紫晶酒莊、瑞云酒莊、長城等等。
總體來說,水準相當不錯。尤其是中法、迦南和紫晶,每一次品嘗都能喝到不一樣的感覺。
這次懷來之行,去了三家酒莊,分別是紅葉莊園、紫晶莊園和迦南酒莊,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是在釀酒設備方面,三家酒莊都已經達到甚至是在某些方面先于國際行業標準。尤其是迦南酒莊在車間器具的精細化管理方面,令人嘆為觀止。我去過世界各地很多葡萄酒產區,酒莊也看了很多,能達到迦南這種管理水準的實屬少見。除了風土雨水這些非人力所能及的方面,葡萄酒在葡萄種植和釀造階段,精細化管理是佳釀不可或缺的因素。比如迦南酒莊的黑皮諾,其果香的干凈純粹與其精細化管理密不可分。
其次,懷來酒莊已經逐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不再是單純Copy波爾多或者其他產區的模式。在紫晶酒莊,莊主馬樹森帶著我們看葡萄園,問及灌溉方面,馬莊主說,我們采用的不是國內普遍采取的滴灌方式,反而是每年三到四次的漫灌。原因是滴灌的方式水滲透的太淺,導致葡萄樹的根不會向下扎到足夠深,而足夠深的根才能吸取到土壤不同土層的養分與礦物質,對葡萄酒未來的復雜度、陳年都有重要的作用。
我們在紫晶酒莊還遇到了年輕的釀酒師王翔,這個剛從國外回來,曾經在新西蘭、澳洲的知名酒莊學習工作的女孩子極富熱情,雖然來酒莊的時間不長,但已經是一副要扎根于懷來和紫晶的樣子。
第三,這些酒莊或多或少都已經有了國際化的視野,從葡萄的種植釀造、釀酒的硬件設備、酒窖管理發展到現在重視葡萄酒餐飲文化、旅游觀光等等,都在不斷與國際接軌。從紫晶莊園的釀酒師,到迦南酒莊的外籍顧問,都給酒莊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當然,歸根到底,還是因為這些酒莊的莊主或者管理者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沒有固步自封,沒有不思進取,更沒有夜郎自大。在不斷進步的同時,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去完善,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天的酒莊行程來去匆匆,雖盡量多問多看,也還是頗有倉促之感。不管如何,我相信每一個去過懷來的人都能看到國產葡萄酒的巨大進步與潛力。
我也相信,懷來產區會成為我國好的產區。
國際葡萄酒與烈酒作家和記者協會成員、VinoVivo國際美酒之聲聯合創始人 李燕萍
懷來產區不那么出名的原因有很多,沒有知名外資酒莊帶來的國內外媒體的大量曝光;高品質葡萄酒比例低;政府部門對葡萄酒產業的扶持力度小,無論從財力、人力,還是從整體推廣上看,遠沒有寧夏的投入與整體推廣意識高;懷來還沒找到自己產區的亮點、與眾不同的核心競爭優勢……
個人認為,懷來具有其它產區不具備的先天地理位置優勢,那就是距離首都北京近,北緯40度,葡萄種植在400-1000米的相對高海拔,晝夜溫差大,葡萄生長季長,讓葡萄能深扎根的透氣良好的多樣土壤……放眼,僅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產區有如此先天優勢。維也納市區周邊也有密集的葡萄種植與高品質葡萄酒的釀造,吸引了的旅游和葡萄酒愛好者慕名前來,是知名的美酒與音樂之都。懷來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產區的核心競爭力與地方優勢。除了基本的“硬件”——自己的獨特地理位置、風土、適合自己風土的高品質特色葡萄酒、人文與歷史元素之外,傳播與推廣也非常重要。如何傳播、主要傳播哪幾個與眾不同、抓人眼球的點也非常關鍵。
懷來官方介紹產區有39家酒莊,從展會上品到的酒看,只有一小部分酒莊的酒品質出眾,整體品質有待提升。可能有些酒莊在展會上只開了低級別的酒供品嘗,好的酒不舍得開,這個思路要調整。低、中、高端的酒都至少提供一款讓人品鑒,了解全貌,只開便宜的酒,會造成整個酒莊酒質非常平庸的印象。
展會服務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基礎也要提供足夠數量的專業酒杯來品嘗,而不是紙杯。葡萄酒對飲用溫度、杯具、適飲時間等細節非常講究,這些把握不好的話,再好的酒品質與狀態也不能展現出來。展會應多設計幾個有分量的研討會、論壇,而不是僅有開幕式、酒莊推介會。另外,除了酒展,也可以設計一些愛好者買票體驗的專業有趣的活動。也要注意控制人數或輪流進場,人一多每個人的體驗都會打折扣。
地方性酒展或酒節也可以辦得專業、好看、有趣,只要在專業度、服務、整體活動設計上多花心思,找到表達自己產區特色的佳模式、方法與內容,然后有態度、有品味地展現出來。
另外,這次行程也參觀了還未對外開放的世界葡萄酒之窗,發現里面很多英語翻譯在專業度上要改進,這是一個地方形象的呈現,建議請專業人士來譯。世界葡萄酒之窗的展現內容也比較簡單籠統,感覺是給業外人士看的。
到過波爾多葡萄酒博物館(La Cite du Vin)的人,相信都能體會它在專業與細節上的考究與用心。希望多看看同行內的樣子,然后提升或超越。
葡萄酒記者、峰上國際葡萄酒學院院長、《中 國葡萄酒之路》的制作人 王志峰
去懷來之前,懷來是個模糊的產區,不提大眾媒體,即使在葡萄酒專業媒體上,我們也很少看到對懷來產區的介紹,更少看到有個性或者故事性的文章,包括釀酒師理念、莊主的個性、葡萄酒的風格、產區風土等等,后者其實在葡萄酒圈層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長城和桑干在很大程度上成為這個產區的代名詞,而它們作為中糧系統內的央企,市場和銷售推廣有余,但產區風土、專業技術以及產區文化的普及不足。
懷來擁有獨特的風土條件:燕山腳下,大河蜿蜒,并且有著非常顯著的晝夜溫差,沙土混合礫石的土壤有著良好的透水性,這些都是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有利條件。但針對這些風土上的優點,推廣的力度不足。
好的產區需要明星產品和明星酒莊,先形成單點突破,然后將整個產區帶到大眾面前。但是懷來的優質酒莊有點低調,比如中法和迦南。長城和桑干知名度雖然很高,但二者更強調自己的品牌價值;另外長城的產品線覆蓋面廣,包括一些商超里走量的中低端產品,消費者感覺這里更像普通餐酒的產區。
雖然懷來已經有大大小小39個酒莊,但即使是葡萄酒專業媒體人士,能夠叫上名字的也屈指可數,普通消費者就可想而知了。我去之前在路上問同行的葡萄酒媒體同行,沒人知道這個數字。
懷來,已經有39個酒莊,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數字。“懷來,39個酒莊任你品嘗”,我想,這個表述本身就是一種充滿力量和自信的宣傳語。如果與“釀造一杯時光“這樣感性的標語結合,是否會更好呢?
媒體人 & 酒評人,美酒美食專欄作者 蔡金萍
坦白說,過去對懷來缺少了解,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早期留下的印象偏見會多一點,對近年發展的印象比較模糊。
這次的產區行,無疑打破了我們一些舊有偏見,刷新了我們對懷來的認知。比如,過去我們知道中法莊園的酒好,卻鮮有機會品嘗,這次從展會到酒莊參觀,不僅有機會品鑒更多酒款,還參觀了迦南酒業。從葡萄園到釀造車間、酒窖,到專業的品酒室,不僅有專業和高素質的工作人員的講解和帶領,還能騎行在葡萄園間,更近距離、細致地了解,讓我們從更多維度感受我國 酒莊。這樣建立起來的印象更深刻,也更具說服力——原來我們的酒莊已經做得這樣好了。
這是我目前看到的好的我國 酒莊,沒有之一。我也相信,有了好的標桿,未來還會有更多好酒莊繼續奔涌著撲向前浪。長城桑干的葡萄酒博物館,紫晶的葡萄園,利世G9在建中的城堡和莊園……當我們車行駛過林蔭道和向日葵園,參觀完酒莊和懷來的葡萄酒世界之窗,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不僅酒莊在建設,這個葡萄酒小鎮也在加速成型……
如果我們沒有前來,就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我們帶有偏見的印象可能還會一直存在。這或許就是目前大的瓶頸。加速成型的葡萄酒小鎮,我相信基礎和配套設施會繼續完善,背靠首都北京,高鐵一小時經濟圈,酒莊游發展起來會是個強有力的帶動。我們得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北京后花園,知道這里有個葡萄酒小鎮,知道這里有酒莊游,知道這里有好酒莊……同時,配套的服務和軟件還要做得更好,更細致,才能給前來的人留下好印象,從而形成口碑傳播的迭代。
有歷史不代表有未來,關鍵在于我們能不能以史為鑒,結合國際的經驗和發展趨勢來取長補短,融合發展,畢竟經濟化早已開啟多年。有風土不假,但所謂的風土代表天、地、人,我們的風土有一定的優勢也存在不少劣勢和短板,充分理解這片土壤、地形和小氣候,去細心栽培、種植出優質的葡萄,進而釀造成品質出眾的好酒。
好的產品真的會說話,目前懷來的確已經釀造出了一些酒能打動我們這些挑剔的飲者,也拿了不少國際大獎,但為什么名氣不夠響呢?是宣傳做得不夠,或者宣傳沒對路。時代變了,現在好酒那么多,酒香不僅怕巷子深,更怕我們不主動走出巷子,找對方法去告訴行業玩家,告訴消費者:“我們的酒好,請來看一看,嘗一嘗……”
華夏酒報國際部副主任 張瑜宸
懷來,有悠久的釀造歷史和得天獨厚的風土條件,但多個入行十幾年的媒體前輩居然也是首一次來這個產區,說明產區政府在葡萄酒產業規劃和宣傳推廣上還要再下一番“功夫”。
國際葡萄酒博覽會、旅發大會等都是很好的機會和平臺,應該多舉辦常設性的“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活動,不僅要把媒體、經銷商、愛好者、游客請進來,還要讓產區內的酒莊形成合力抱團走出去,讓更多的消費者因葡萄酒愛上懷來,喜歡這片風土。
隨著我國葡萄酒產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國產葡萄酒。在產區行走的幾天,已經有相關愛好者想通過我牽線參觀酒莊。由此可見,國產葡萄酒文化正在逐漸流行,并且吸引了部分消費者的關注。那么作為有輝煌歷史,扎根本土多年的懷來產區又有什么理由做不好呢?(來源:華夏酒報 記者 徐菲遠 編輯: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