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xnmx.cn/ 2020-05-20 閱讀數:471
2020年,人類不得不集體面對一場空前的生存危機與文明危機。病毒肆虐已近半年,從經濟民生到關系,未來能否依循現有常識前進,顯然還無法輕下結論。而疫情正在迫切拷問著每一個人:現有的醫療手段、科技水平、制度秩序、道德理性,有沒有能力保護人類平安度過這場大劫?古今中外已有的精神資源,能不能為突如其來的災難提供良方解藥?
“致敬國學:第四屆華人國學大典”2020年5月20日在線啟動
2020年5月20日,第四屆“致敬國學——第四屆華人國學大典”在線啟動,力邀海內外學者和各界精英,共同探討特殊背景下中華傳統文化的時代挑戰與現實價值。作為兩年一度的大型文化公益盛典,本屆國學大典主題為“致敬國學,繼承創新,文明互鑒,重建斯文”,由第九、十屆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許嘉璐擔綱總顧問,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聯合主辦,貴州心悠然酒業戰略支持,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哲學史學會、訓詁學研究會、比較文學學會、秦漢史研究會、唐代文學學會、中華孔子學會、孔子基金會、辭書學會等九大機構為大典提供學術支持。主辦方希望在這個非常之年,匯聚文化思想精英,傳統智慧資源,去復古懸空之議,直面當下危機現實,探尋匡時濟世之方,推動文明之間的正向交流。
在接下來的數月時間里,第四屆國學大典將組織評選華人國學獎,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等三大重獎,并針對疫情背景下的民生問題、心理建設問題、文明沖突等問題舉辦系列高峰論壇和人文講座,以更多元的方式探索國學傳播與文化創新的路徑。而作為活動高潮的頒獎盛典,將于今秋在北京舉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國學獎的獎項設置、評選規則也根據今年的特殊形勢作了修訂。學術評獎在已有的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之外,新增設了“國學新秀獎”,以激勵青年學者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創新研究。面向大眾的國學傳播獎,則加大了“傳統資源、推廣國學教育、服務社會民生、推動文明互鑒”等關切現實的權重。
耄耋之年的許嘉璐先生在給組委會的信中指出,現在推出國學大典正當其時,與今天的時代精神非常契合,內涵也很宏遠,“重建斯文”的提法,實際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必需的。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在繼承和創新上下功夫。他贊賞本屆國學大典對疫情變化、復工復學、經濟民生等問題的關切,并特別提出,歷史上“空疏”與“清議”屢見不鮮,本屆國學大典明確提出要去“復古”和“懸空”之議,非常及時,有助矯正只言古不言今、不關注當代和世界的風氣,對扭轉學界偏誤、啟迪青年后學都有積極意義。
“致敬國學:第四屆華人國學大典”啟動,國學名家、文化名流和傳承達人在線襄贊
名家名流罕見齊發聲 直面疫情危機下的文化責任
與以往國學大典啟動儀式迥異,第四屆國學大典因疫情影響,沒有舉辦隆重的線下儀式,而是采取在線啟動的方式。以寄語、海報、視頻等方式襄贊啟動儀式的,既有樓宇烈、金春峰、陳方正、陳來、郭齊勇、唐翼明、楊國榮、張西平、龔鵬程等蜚聲海內外的學者,也有朱大可、楊雨、方文山、李亞鵬、李玉剛、趙普、彭敏、方龍慧子等文化名流或傳播達人,還有年逾九旬的“法國大儒”汪德邁、德國漢學家阿克曼等“洋面孔”也驚現其中,陣容可謂壯觀。
本屆國學大典發布的線上啟動主視頻,以2020年疫情為敘事背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的“變”與“常”的角度追問文明危機,唐翼明、葛承雍、朱小健、朱漢民、鄧立光、肖永明、楊雨、方文山、趙普、李玉剛、連達、彭敏等學者名流在視頻中分享了自己對國學的理解與現實關切。
中南大學文新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楊雨認為,她心目中的傳統文化,不是只停留在某個遙遠的過去,而是對現在依然有著觀照現實、現實的價值和意義。《詩詞大會》第五季總彭敏說,國學傳承歷史,也要面向現在和未來。訓詁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朱小健疾呼,越是遇到艱難險阻,我們越是要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文化遺產研究所教授葛承雍強調,在今天世界向新的大變局和各種思想的激蕩時,我們更應提倡文明互鑒。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趙普也在寄語中呼吁,文明不分國界,互鑒推動傳承,特殊時節更需要寬容、勇氣、愛和智慧。
國學大典主要發起人、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院院長朱漢民和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對非常之年繼續主辦國學大典的意義做了闡釋。他們指出,致敬國學,就是希望傳承古典學的知識傳統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研究國學,傳播國學,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要加以創新。敦和基金會理事長,文化書院副院長陳越光說,文化是人的本質的成因,非常時刻,更需要我們展現人的本質。鳳凰網總編輯鄒明則表示,他深信文化能夠生生不息。
另外,早在啟動之前,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國學院院長郭齊勇,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院長、長江書法研究院院長唐翼明,網紅教授、古詩詞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作詞人方文山,廈門筼筜書院山長王維生等多位嘉賓還接受了鳳凰網專訪。
直面疫情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郭齊勇、唐翼明、戴建業等三位身處武漢的學者,不約而同地強調文化層面的反思。郭齊勇認為,“疫情是人類面臨的大災難,大危機,給的人文學也帶來了的挑戰。人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應對現實危機:改革體制,防止撕裂,養育心性,天人合一。”
唐翼明教授將這次世紀疫情看成是大自然對人類的一次嚴重警告,他說,“面對這場疫情,我覺得我們必須嚴肅反思,不僅人要反思,全人類都要反思。”“我們應該向東方的傳統智慧尤其是的傳統智慧尋求幫助和矯正,敬畏大自然,效法大自然,與人類周圍的環境融洽相處。”
戴建業表示:“我們應該用一種坦蕩、博大的胸懷,勇敢誠實地面對歷史和現實,來承認我們的文化和現實中的不足。”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偉大的民族,是有博大的胸懷和氣度的。一個社會越是對文化寬容、吸納,就說明這個社會越有活力。”
香港中文大學國學中心主任鄧立光強調在當下大力推動國學的必要性。“我們更需要明確的接續傳統的尚德精神,作為我們文化復興的成果之一,而接續傳統就需要成系統的國學教育,這是今天我們賦予國學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方文山看來,現在越發感覺到復興傳統文化的必要。“社會的基本需求滿足了,就會往追求精致化方向去發展。這就要尋根,尋到發現傳統的一些東西是好的,就會回歸。”
廈門筼筜書院山長王維生認為,“疫情促使人們重新審視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人們的活動方式和學習方式也正在發生極大改變,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也需要改變……國學傳播也要因應現實,走新走心,擁有現代詮釋與轉化的能力,讓人們能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戰勝疫情的力量,提升精氣神。“
近年來隨著的崛起,“文化自信”的呼聲空前高漲,積極弘揚傳統文化的人文精神與現實價值,正成為官方與民間,乃至海外華人的自覺行動。“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2014年,“致敬國學:華人國學大典”應運而生,旨在推動海內外華人共同關注中華優質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守護華人的文化血脈與精神家園。國學大典廣邀海內外學者、各界精英與廣大網友評選華人國學獎(包括國學終身成就獎、國學成果獎、國學傳播獎),組織國學講壇、跨界文化論壇、祭孔大典、國樂節、頒獎盛典等系列活動,向中華文化之精髓的國學致敬,向往圣先賢與當代碩儒致敬,向身體力行傳播國學的文化同道致敬。
在2014、2016、2018年先后舉辦的三屆國學大典上,饒宗頤、李學勤、張豈之、葉嘉瑩、星云大師、杜維明、成中英等大儒名宿分獲國學終身成就獎、年度海外影響力獎等重量級個人獎項,李澤厚、杜維明、湯一介、孫機、陳來、蔡志忠等近百位學者、文化精英以及孔子學院、故宮博物院、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所、中華書局、筼筜書院等機構組織榮膺華人國學成果獎和國學傳播獎。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空前互動,數以億計的網友踴躍參與,使得華人國學大典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人文盛典與思想盛宴。
鄒明:“我們深信文化能夠生生不息。”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國學院院長,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朱漢民:“傳承古典學的知識傳統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推動中華文明的現代復興。”
敦和基金會理事長,文化書院副院長陳越光:“文化是人的本質的成因,非常時刻,更需要我們展現人的本質。”
作詞人方文山:“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上的根,漢字,則是人的靈魂。”
《詩詞大會》第五季總彭敏:“國學傳承歷史,也面向現在和未來,是我們民族的精魂,文化的根基。”
2020年5月至10月,岳麓書院、鳳凰網、敦和基金會再度聯袂主辦“致敬國學:第四屆華人國學大典”。本屆主題為“致敬國學,繼承創新,文明互鑒,重建斯文”,希望當此非常之季,使傳統文化去復古懸空之議,而有實用于當世;借新視角、新思維、新技術、新成果、新傳播手段,拓展國學外延,砥礪青年后學,傳統文化之一切有裨于今人者;以學術、傳播、公益聯動文旅、文創、文博等多方力量,文化資源,助力經濟民生,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正向交流。
活動期間將設系列人文講座、高峰論壇、華人國學獎評選、國學盛典等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