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xxnmx.cn/baijiuzs/ 2021-07-19 閱讀數:987
有這樣一個地方,冬暖、夏熱、缺風、少雨,自然氣候與別的地方略有不同,但是由古至今,從沒受過世人的冷落。一茬又一茬兒的客商,循著向往的醉人香氣而來,帶著留戀和期許離開,醉了自己也醉了世界。
這個地方名叫茅臺。
清晨,霧靄中的茅臺鎮,靜靜地立在赤水河畔,專等每一個想走近它的人,打開封存了百年千年的長卷,將它一點點閱讀。眼前的赤水河靜靜地流淌著,很難想象兩百多年前,它竟是舟楫往來、馬幫馱運的另一番景象。
自古貴州不產食鹽,過去邊遠地區居民常受淡食之苦,有“吃鹽當過年”之嘆。貴州所需之鹽,絕大部分是從四川運入。
古代交通不便,通訊不發達,陸路運輸運量小而成本較高,故川鹽入黔歷來以水道運輸為主。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將川鹽入黔的水道分為永、仁、綦、涪四大口岸,再沿這些口岸運往貴州各地。
鹽運水陸交通干線形成后,經營鹽業的商號便紛紛成立,形成一個以運銷食鹽為中心的商業網絡。同時,又沿著這一網絡的運輸路線,將黔北盛產的礦產和土特產品,諸如煤、鐵、糧食、蠶絲、茶葉、藥材、竹木等運入長江,輸至全國各地,引來了大批的外地客商,繁榮了黔北經濟。
其中,仁岸起運之鹽,先沿岷江、沱江順流而下,進入長江,到達合江之后,將鹽改換小船,逆赤水河入黔。川鹽由赤水河溯流而上,歷盡險灘湍流,經赤水城、土城到達仁懷縣的茅臺村,水路不能再往上行,就全部卸船,然后再人背馬馱分運貴陽、安順兩路銷售全省。
幾百年間,船夫、纖夫、馬幫、腳夫在赤水河及黔北群山中跋涉,形成了數百年赤水河壯闊的航運圖,走出了充滿艱辛又蔚為壯觀的川鹽入黔之路。
“蜀鹽去貴州,秦商聚茅臺”,茅臺本是一個小小的村莊人煙稀少、寂寂無聞,因水陸暢通、運鹽周轉,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開始形成一個川鹽銷黔的轉運站和貨物集散地,并逐漸繁榮,到清朝康熙年間,已發展成為繁華小鎮。
當時,在茅臺歇腳的鹽商既無絲竹管弦之樂,又無斗雞走馬之趣,勤勞聰明的茅臺人從中發現了商機,將自家釀造的白酒賣給這些客商。隨著鹽運的不斷發展,客商們對酒的需求與日俱增,更興起了許多“燒房”。
茅臺酒隨鹽一道被馬幫販運往外地,并逐漸名聲大振,漸漸聲望勝過了鹽業。據《遵義府志》記載:
“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1……茅臺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清光緒年間,“茅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已遠銷諸省,“家唯儲酒賣,船只載鹽多”,成為那一時期茅臺繁忙景象的歷史寫照。
也許時任貴州總督的張廣泗自己也沒有想到,300年前,原本只是為川鹽入黔而遞上的一本開鑿赤水河道的奏折,卻無心插柳地在茅臺河谷造就了另一段商業傳奇,促成了當地酒業的興起,成為黔北商業崛起中閃亮的一顆星,至今香飄世界。
乾隆八年(公元1743),貴州總督張廣泗深感川鹽運輸艱難,乃倡導疏通赤水河發展航運。張廣泗認為赤水中上游開通,可以節損銅鉛運費,平減鹽價,濟運災糧,具有多方面的效益。
此期工程上起畢節縣境的天鼓巖,下至猿猴附近的雞心灘,縱長400余里。乾隆十年十月初動工,次年閏二月初一竣工,共整治灘險68處,耗銀28642.5兩,是清朝前期較大規模的整治赤水河工程。
赤水河整治后,上游白沙河至興隆灘段及中游二郎灘至猿猴段基本疏通,計劃整治的險灘三分之二獲得改善,新增通航里程300余里,上段每船可載千余斤,下段每船可載近萬斤,成效顯著。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臺起岸,稱“仁岸”,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川鹽入黔”打破了黔北閉塞狀況,加快了這一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帶動了沿岸交通運輸業、釀酒業、采礦業等的發展,推動了黔北城鎮化進程,形成了聞名于世的“黔北四大名鎮”,可見當時黔北地區的商貿繁榮。
建國之后,通往赤水河沿岸之赤水、習水、仁懷、金沙諸縣的公路相繼建成通車。這些地域及其鄰近地區所需之鹽,先后改為用汽車運輸。如今,經歷了數百年風雨滄桑的仁岸水陸鹽運通道早已成為茅臺過往的記憶,但酒卻成為了世代茅臺人流淌的血液,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文章來源:茅臺時空)
您留言,我回電!幫您快速找到您想了解的產品!
提示:留言后企業會在24小時內與您聯系!
溫馨提醒:本網站屬于信息交流平臺,倡導誠信合作、互惠共贏!為了保證您的利益,建議經銷商朋友與廠家合作前,認真考察該公司資質誠信及綜合實力,以免造成損失!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網站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