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酒圈兒靚的仔莫過于紛紛祭出一季報的白酒上市公司們。據統計,18家酒類上市公司共取得營業收入889.66億元,凈利潤352.07億元。其中,15家酒企取得正向增長,而在這之中,有近一半的酒企同比增幅超過了50%。
這兩天,酒圈兒靚的仔莫過于紛紛祭出一季報的白酒上市公司們。
據統計,18家酒類上市公司共取得營業收入889.66億元,凈利潤352.07億元。其中,15家酒企取得正向增長,而在這之中,有近一半的酒企同比增幅超過了50%。
但值得關注的是,兩位數的業績增長已經跟不上白酒大踏步走進“春天”的步伐,多家酒企實現了三位數甚至四位數的巨幅增長。
這“拉仇恨”的業績,不僅讓其它酒種望塵莫及,也讓白酒板塊在A股重新“牛”了起來。不少媒體分析指出,疫情壓抑的白酒消費需求在2021年春節前后得到釋放,也拉動了白酒產品銷量的增長。但一向“當打”的白酒,真的要靠報復性消費“自我成就”嗎?
“地表強”一季報
翻看今年白酒類上市公司的一季報稱得上“地表強”。營收超過50億的企業達到了5家,分別是貴州茅臺、五糧液、洋河股份、山西汾酒和瀘州老窖。
同時,也首次出現營收、凈利同比增長三位數及以上的增幅。
其中,酒鬼酒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9.08億元,同比增長190.3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68億元,同比增長178.85%;ST舍得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0.28億元,凈利潤3.02億元,同比增速分別高達154.21%和1031.19%。加上理想的2020年年報,今年有望摘帽。
不僅如此,實現巨幅增長的還有伊力特和青青稞酒。前者一季度實現營收5.44億元,同比增長255.33%,凈利潤為1.31億元,同比增長1475.8%;而后者扭虧為盈,實現營業收入3.79億元,凈利潤0.71億元,同比激增86.91%和1630.00%。
對于業績大幅增長的原因,伊力特和ST舍得都表示主要是上年同期受疫情影響,經營業績基數較低,本期銷售業務增長所致;而酒鬼酒和青青稞酒則指出,依靠模式創新、優化產品結構以及有效提高廣宣投放的效率和精準率等舉措,全力以赴開拓市場,實現整體業績增長。
對此,北京君度卓越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楓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一季度的財報可以說是非常“炸眼”,背后離不開國家經濟大趨勢的扶持以及酒業向上發展帶來的反哺紅利。
他指出,酒水行業的競爭兩極分化,頭部集中,有競爭紅利或者頭部紅利賦能的利好。同時,我國的酒水產業周期依然處在上行通道。“自2017年以后,整個我國宏觀經濟產能周期上行,推動了整個酒類的消費上行。此外,疫情導致多國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在通貨膨脹的過程中又觸動了白酒的金融屬性。”林楓分析道。
“如果說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政府在去年及時有力地控制了疫情。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復工復產,這樣的話,經濟的發展就有一定的累積。加上今年經濟發展的總體形勢也不錯。這些因素,都推動了酒類消費的上行。”林楓指出,也不排除一些企業把去年的業績留到今年一季度表達。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經濟的確還是“風景這邊獨好”。
數據顯示,2021年1-3月,全國居民人均食品煙酒消費支出達1986元,增長16.3%,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3.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食品煙酒達2404元,同比增長13.9%;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食品煙酒達1451元,同比增長20.5%。
此外,中信證券研報發布阿里系酒類線上數據顯示,2021年3月,白酒銷售額為5.1億元,同比增長72.5%;1-3月,白酒銷售額為31.2億元,同比增長33.7%。
從一系列數據來看,如此大的消費基數,的確提振了酒類產業的發展。
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來了?
難道真的是傳說中的報復性消費來了?
“經濟或者消費已經過了報復性反彈的那個階段。”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報復性消費需求,其實在去年年中到下半年已經逐漸地釋放了,比如我們之前看到的機票‘秒光’,或者門店前排起長龍等等。”朱寧指出,相比之下,歐美發達經濟體的財政刺激和疫苗接種更可能帶來報復性消費。
對此,政府智庫專家、酒文化歷史學專家何冰也表達了相同觀點。在他看來,我國白酒強增長弱復蘇已不是趨勢而是事實,少數酒企的巨幅增長不能代表全行業增長,更不是報復性消費。
“中產階層仍在擴大,消費仍在升級,所謂的巨幅增長,是以穩定的‘品質’為沉浸式體驗推動品牌升級的頭部名酒的營銷升級和文化白酒升級的結果。”何冰表示,媒體對酒業包括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極少在表格中直接列出稅收,所以,單獨拿營收和凈利來說企業如何好或許不客觀。
的確,近兩年,整個白酒企業在資本化的催熟下,已經帶來了結構性的增長。具體表現在中高端產品的擴容,以及次高端產品的崛起。
“這相應的也拉高了整個行業的業績表現,特別是銷量與利潤,利潤表現為明顯,因為大家都賣得更貴了,企業的產品利潤更高。”酒業分析師蔡學飛告訴記者,一季報增幅較大的基本都是一些名酒,它們的高端產品占比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整個名酒,特別是全國知名白酒的高端產品,實際上在快速的金融化。這種金融化受到行業的消費影響很小,更加取決于市場的供需需求。”蔡學飛分析指出,去年由于疫情的關系,整個消費市場實際上是很疲軟的,或者說今年一季度也有這樣的態勢,但是由于高端名酒的金融屬性越來越強,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市場或者消費者都表現出大量的囤酒意愿。這也直接帶動了酒企高端產品的增長,貢獻了企業大量的銷售額和利潤。
“換句話說,消費者要飲用品牌更大、品質更好的白酒,這波紅利被大品牌/名酒趕上,所以呈現出極速增長的態勢。”酒水行業研究者歐陽千里告訴記者。
那持續向好的趨勢會延續到二季度嗎?
“二季度是傳統的白酒銷售淡季。目前來看,各家都有控貨保價的趨勢。知名酒企會通過控貨保價來進一步拉高自己的利潤與品牌價值,而區域酒企由于一季度的或者說去年整體壓力比較大會進一步釋放庫存,那么整個市場的渠道競爭強度會越來越大。”蔡學飛表示,分化趨勢下要關注醬酒。
“從去年的各種信息來看的話,二季度可能會有大量的醬酒中高端產品品牌進入市場。通過這兩年的整合,很多業外資本,包括醬酒企業,它的高端化戰略都在不斷地擴張,那么二季度傳統上是一個推新品的時候,所以我覺得可能會有大量的新的醬酒品牌,特別是中高端品牌進入市場。”蔡學飛如是說。(來源:華夏酒報 編輯:李劍 記者 張瑜宸)